食農X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 | 拾書所

食農X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

$ 324 元 原價 360
晚餐又叫外送了嗎?
桌上那杯才剛買的手搖飲或咖啡是如何才能送到你面前?

食物的意義是什麼呢?
正如同我所指出的,它不只是意味著展示,而是意味著更大的主題和狀態。我們可以說整個「世界」都出現在食物中,也被食物所象徵。──Roland Barthes,2008:32

隨著全球經濟與農業模式的改變,除了造成土地劇烈的污染,依靠土地餵養的產業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消費者的疑惑與不安也不斷地湧現。所謂友善環境推動的有機農業轉型,若要永續經營要付出什麼代價?臺灣早期風光一時的養殖漁業遺留給後代子民們的困境?商場中標示有機的商品是否值得信任,所謂的基改食物對人體又是好是壞?面對萊豬禽流感等疫情,畜牧業和相對應連鎖產業的危機處理?外送文化崛起,不只是消費習慣的改變,影響的更是我們與土地的那份連結……

上述種種問題,看似遙遠卻著實與生活交織著。

每個人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同時被環境滋養著;土地與人們彼此的關係絕非僅止於緊密,而是根本上地身為一體。臺灣食農教育已推動多年,食農法更於2022年拍板定,其教育勢必需要結合實際農業與社會飲食現況的觀點和面向,具體落實為行動學習。本書所刊載的九篇論文便是根據這個實踐導向,探討食農社會學的各種現象和食農議題在環境、技術、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和地方等多面向內涵的構成和反身性的實踐。

專文推薦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 陳吉仲
開學文化發行人 顧忠華

特別推薦
臺灣立法院院長 游錫?
食育力五星級城市嘉義縣縣長 翁章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吉仲
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助理教授、行政院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動小組組員 李天健
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行政院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動小組組員 林如萍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玠廷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行政院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動小組組員 楊志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臺北市文山社大校長、行政院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動小組組員 鄭秀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