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離開朝鮮
從殖民者到敗戰民
日本人的雙重面貌
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本帝國隨投降而解體,喪失了自「日韓合併」以來對朝鮮的殖民支配,上百萬隨帝國擴張渡過海峽至半島上落地生根的日本人,除了瞬間淪為戰敗國民,還必須面對被遣返回陌生故土的未知命運,不同的人在搭上離開朝鮮的返鄉船時,也有著不一樣的猶疑、難捨、掙扎及抉擇……
★詳細探討1945年日本人在朝鮮的戰敗及遣返經驗
★生動描寫曾經合併的日韓兩個民族在面臨光復與敗戰的分離時刻,人們採取的種種行動與恩怨情仇
時至今日,許多臺灣人對「灣生」的故事已不再陌生,甚至在臺日友好的時代氛圍下,殖民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的終戰經驗,已經被視為是臺灣史的重要記憶。卻少有人知道,在七十多年前的同一天,同樣有一群人在朝鮮也面臨跟「灣生」相同的遣返命運。然而,因為韓日兩個民族難解的歷史恩怨,這群人在終戰時經歷的災難與衝突、返鄉後遭受的痛苦,始終被韓日兩國的歷史論述被抹除。本書是一位韓國學者重新挖掘這段兩國社會不願記憶的歷史,所留下的紀錄。
作者李淵植嘗試跳脫「日本人=殖民者」的簡單框架,重新爬梳史料、手記及回憶錄,透過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講述不同階級、不同立場的日本人如:朝鮮總督府高官、資本家、軍警、教師到一般市井小民,在帝國解體、殖民解放情勢下的終戰經驗。
日本帝國的落幕,一段敗戰民族的返鄉旅程
企圖早一步逃跑卻失敗的朝鮮總督夫人、為求生存不得不到朝鮮學生家中當女傭的老師、過去曾拷問過朝鮮民族運動分子必須面對清算的日籍警察、或是家族已在朝鮮紮根想盡辦法不被遣返,卻被過去友好的朝鮮朋友冷落、岐視……隨著美軍遣返政策逐漸底定,究竟該留下或離開,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日本人,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行動與遭遇。
然而,當日本人以歸返者(引揚者)身分回到日本後,迎接他們的並非祖國溫暖的懷抱,而是本土人民的歧視,他們被稱為帝國的「私生子」,就連日本政府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照護物資及社會支援。在戰後的日本,將近六百萬人、飽受汙名的海外歸返者,以「戰爭受害者」之姿,爭取自己的權益,並要求政府補償在海外財產的損失。對他們而言,戰爭並未結束!
作者期望透過本書的各種故事,了解從朝鮮歸返的日本人所留下的歷史足跡,以及日本人在朝鮮的殖民經驗對日後韓日兩國造成的影響,從而促進兩國相互理解、反省與對話。
◎致讀者
與解放後回到韓半島的人和離開韓半島的人糾纏在一起,已經超過二十年了。這本書編寫了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中,有關日本人離開韓半島的故事。總想著那天可以自由寫出不受圖表和註釋限制的文章,雖然是微不足道,但僅僅能滿足這沒什麼了不起的野心這點,也是一種安慰了。我相信歷史所乘載的敘事,也就是「故事的力量」,所以即便有點冒昧,還是將這本書獻給世界。────李淵植이연식
──專文解說
林文凱(中央研就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好評推薦(按姓名筆順排序)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正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韓國語文學分學程客座助理教授)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崔末順(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崔世勳(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