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旅美華裔詩人陳九最新詩選作品。第一輯《窗外是海》蒐錄23首詩作;第二輯《讓我怎樣安息》蒐錄21首詩作;第三輯《自新大陸》蒐錄16首詩作。
◇自序/陳九◇
我從十六歲開始寫詩,從未停歇。最初因青春騷動,我在第一本詩集《偶然》的序言中提到過這段歲月,當年在京西太行山修建鐵路,遇到個列車員,從北京石景山南站上車就盯著她的大辮子看,最終與她聊了一路。千萬別說我勾引人家,乘務員的辮子應盤在帽子裏。她倒好,老在我跟前摘帽子晃頭發,齊腰的辮子險些甩到我臉上,這不找茬嗎,趕現在早約了,那時管太嚴,也就聊聊天而已。我到十渡下車,她隨車遠去,這才發現連名字都沒問,心裏一急,急火攻心,寫詩了。說句題外話,據說詩人顧城就在火車上遇到妻子謝燁,最後導致悲劇,看來火車上泡妞兒有風險,不成也罷。
那時詩歌分古體現代兩大類,跟現在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是古體詩。長輩那一代人從小受舊教育長大,即便後來上過大學甚至留學,對詩歌的欣賞仍膠著在格律上,像「滿江紅」,「浪淘沙」,「如夢令」等。我最初寫詩也如是,十七歲寫過一首浪淘沙,「梆鼓告三更,勾月昏紅,不堪愁眠向長空,誰動清簫伴我同,何談哀聲。憶得百花叢,歡身笑影,冷香吹盡幾枝零,風華安能這般短,流水人生」。現在讀著好笑,十七歲有何往事,還冷香吹盡幾枝零,胡子都沒長齊,女人還沒碰過,零個屁啊,一看就模仿姜夔的「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盡管如此,這種經驗卻奠定了我對詩歌與漢字的最初審美,韻律與節奏的交融讓我非常享受。
還有就是現代詩,那時的現代詩比較激昂,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最突出的詩人有賀敬之,郭小川,李瑛,還有顧工,顧工是顧城的父親。他們的詩歌陽光明亮氣宇軒昂,連著國內國際,比如賀敬之的《西去列車的窗口》,「祖國的萬裏江山,萬裏江山啊,革命的滾滾洪流,滾滾洪流,……讓我們打開車窗放聲歌唱吧,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都是大調的詠嘆,「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那年我們已轉至京東玉田縣修北京至秦皇島的鐵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喲,太陽從剛鋪好的鐵路一端升起,沿軌道駛向我們,鋪設鐵路並非為了交通,而是要迎接太陽。這時我們會情不自禁沖上鐵路朝太陽奔去,大聲詠誦著那些壯麗詩章,非此不足以暢懷也!「春風打從何處起啊,朝陽打從何處生,……滾滾沸騰的生活啊,閃閃發亮的路燈,面對今天,血管中的脈搏,該怎樣跳動?」都說血色浪漫,血色的典型並非浪漫而是壯烈情懷。但令我困惑的是,當我自己學寫這種詩句時總是不成氣候,完全不對,我一激昂就想罵街,無法找到神聖華麗的感覺和使徒般的決然。如果活在父輩時代,他們當國軍當八路,我至多鏢局的幹活。不過正好歪打正著,這段經歷將我的詩情沖破了唐詩宋詞的格式束縛,從詞牌轉向自度曲,並最終安頓在略有宋詞格調的自由體詩上,長短句式,婉約有韻易於吟誦。
那是個個性與柔情均被忽略的年代,在一個民族急於突破貧困的「封鎖線」走向富強的初始階段,或許無暇關註細節。這種情形使詩歌與個人情感的關系變得十分敏感,對個人而言詩歌完全是隱私的一部分,很難普遍分享。不過對我來說這並不構成壓力,因為我寫詩從一開始就是自我式,自己對自己說話,自己對自己抒情,與外人不搭界,我的詩都寫在日記本上,與日記筆記打成一片,分不清彼此也從不示人。記得有一次日記被人偷窺,一首描寫女兵的短詩傳閱為公共笑柄,他們用異樣眼神瞥視我,說鬧半天我原來這麼騷啊。感覺像被當眾扒光,至今想起仍局促不安。
這種尷尬到七十年代末朦朧詩的興起開始逆轉。朦朧詩的定義我說不大清,至少兩點應該包括,表現自我和叛逆精神,這是朦朧詩的精髓。從第一期《今天》雜誌裏看到舒婷北島的作品開始,我才確信作為隱私的詩歌,不僅存在於眾多個體,還可以成群結隊登臺亮相,這不再是羞恥之事,生活原本就「這麼騷」,正如舒婷所言,「只憑一個簡單的信號,集合起星星、紫雲英和蟈蟈的隊伍,向著沒有被汙染的遠方,出發」。那是一段自在多情的時光,盡管不很習慣,但將自己的詩歌與人分享被人賞識畢竟是賞心悅目的,帶我走出「詩歌自閉癥」,成為正常寫作者。我像夢幻一樣投入創作,還參與了學校的詩刊《校園詩歌》的編輯。那時的校園刊物都是油印的,像武大的《這一代》,北大的《未名湖》,中山大學的《紅豆》,人大的《錘與砧》等,《今天》也是,油墨是朦朧詩破腹而出的羊水和催生劑,也體現了歷史變革在早期是多麼淳樸真誠,過家家一樣迷人。
遺憾的是這一切並不真實,與人性相悖,因此也十分短暫。在經過八十年代後期的動蕩迷惘,四處逃散或潛伏忍耐的藝術家們重新集結,攜往事為資本,石破天驚一躍占據了各自領域的鰲頭,填補了一處又一處空白。詩歌亦如是,無論在文字和形式上急於標新立異,反傳統成為逆之者亡的潮流。同樣的詩人,過去還追求詩歌的旋律韻腳,現在則改弦易轍,寫出的東西像「出口轉內銷」的翻譯作品一樣繞口。題材也一樣,往日的溫情自好,宋詞千年的婉約遺風如斷線風箏不知去向,繼之而起的是尼采式的邏輯糾纏,詭異的比喻形容,以及誇張的自由主義訴求,詩歌正脫離自我,變成巨大的競技場,搏鬥一樣爭先恐後合縱連橫,成功是成功者的通行證,失敗是失敗者的墓誌銘,連當年有位著名的流行詩人竟被毫無詩意地逐出詩界,追悼會的橫幅都不敢稱其為詩人,令人嘆惋,詩歌從未像今天這樣缺少溫情。
面對現實我惟有惶恐,曾經驚鴻一瞥的詩人自詡徹底泄氣,像硬不起來的男人色厲內荏一片蒼茫。我從未意識到在詩歌創作上,形式遠比內容重要,詞匯遠比意境重要,無論怎樣絞盡腦汁殫精竭力,最終發現我與大咖的差距不是文字上的而是本性使然。我命中註定成不了詩人,就像命中註定成不了巴菲特,詩歌對於我只能是私生活的一部分,自言自語,自己對自己說話,即便拿出來與人分享也不過是酒後自嘲,我不怕與人分享,我怕「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我怕被拉出去斃了。
幾十年光陰繞了個圈,我想起那趟列車,長長的辮子和月光充盈的車窗,我又回到起點,為心中的詩意歌唱,為無邊的寂寞和思考自言自語。無論天下幾何,我的詩意與生俱來,我的多情出自本能,這是我生命的表達,與世界無關。所能做的只有忠實於感覺服從於命運,隨心聲穿越時光,伴良宵靜聽天籟。這一切都沒有目的,根本不需要真正的抵達,就這樣生命如風,在深情中悄悄融化。詩歌,從未像今天這般遙遠,也從未像此刻這樣親近,在我的心中,飛去飛回。
陳九
2022年8月16日
紐約隨波齋
◇雪日◇
雪日裏
我靜靜走過
輕輕地
把多看妳一眼的感覺
打上個結
又放回沈醉的心窩
守一份猜測
比守一個人
其實要美妙很多
你可以盡情想
把她想成一片雲
或是一段動人傳說
她會離你很近
讓人快活得
開始焦渴
也能隨風起舞
飄啊飄啊
飛過花開花落
為什麽
偏要多看妳一眼呢
雪日裏
我靜靜地走過
2001年12月18日
◇自序/陳九◇
我從十六歲開始寫詩,從未停歇。最初因青春騷動,我在第一本詩集《偶然》的序言中提到過這段歲月,當年在京西太行山修建鐵路,遇到個列車員,從北京石景山南站上車就盯著她的大辮子看,最終與她聊了一路。千萬別說我勾引人家,乘務員的辮子應盤在帽子裏。她倒好,老在我跟前摘帽子晃頭發,齊腰的辮子險些甩到我臉上,這不找茬嗎,趕現在早約了,那時管太嚴,也就聊聊天而已。我到十渡下車,她隨車遠去,這才發現連名字都沒問,心裏一急,急火攻心,寫詩了。說句題外話,據說詩人顧城就在火車上遇到妻子謝燁,最後導致悲劇,看來火車上泡妞兒有風險,不成也罷。
那時詩歌分古體現代兩大類,跟現在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是古體詩。長輩那一代人從小受舊教育長大,即便後來上過大學甚至留學,對詩歌的欣賞仍膠著在格律上,像「滿江紅」,「浪淘沙」,「如夢令」等。我最初寫詩也如是,十七歲寫過一首浪淘沙,「梆鼓告三更,勾月昏紅,不堪愁眠向長空,誰動清簫伴我同,何談哀聲。憶得百花叢,歡身笑影,冷香吹盡幾枝零,風華安能這般短,流水人生」。現在讀著好笑,十七歲有何往事,還冷香吹盡幾枝零,胡子都沒長齊,女人還沒碰過,零個屁啊,一看就模仿姜夔的「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盡管如此,這種經驗卻奠定了我對詩歌與漢字的最初審美,韻律與節奏的交融讓我非常享受。
還有就是現代詩,那時的現代詩比較激昂,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最突出的詩人有賀敬之,郭小川,李瑛,還有顧工,顧工是顧城的父親。他們的詩歌陽光明亮氣宇軒昂,連著國內國際,比如賀敬之的《西去列車的窗口》,「祖國的萬裏江山,萬裏江山啊,革命的滾滾洪流,滾滾洪流,……讓我們打開車窗放聲歌唱吧,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都是大調的詠嘆,「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那年我們已轉至京東玉田縣修北京至秦皇島的鐵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喲,太陽從剛鋪好的鐵路一端升起,沿軌道駛向我們,鋪設鐵路並非為了交通,而是要迎接太陽。這時我們會情不自禁沖上鐵路朝太陽奔去,大聲詠誦著那些壯麗詩章,非此不足以暢懷也!「春風打從何處起啊,朝陽打從何處生,……滾滾沸騰的生活啊,閃閃發亮的路燈,面對今天,血管中的脈搏,該怎樣跳動?」都說血色浪漫,血色的典型並非浪漫而是壯烈情懷。但令我困惑的是,當我自己學寫這種詩句時總是不成氣候,完全不對,我一激昂就想罵街,無法找到神聖華麗的感覺和使徒般的決然。如果活在父輩時代,他們當國軍當八路,我至多鏢局的幹活。不過正好歪打正著,這段經歷將我的詩情沖破了唐詩宋詞的格式束縛,從詞牌轉向自度曲,並最終安頓在略有宋詞格調的自由體詩上,長短句式,婉約有韻易於吟誦。
那是個個性與柔情均被忽略的年代,在一個民族急於突破貧困的「封鎖線」走向富強的初始階段,或許無暇關註細節。這種情形使詩歌與個人情感的關系變得十分敏感,對個人而言詩歌完全是隱私的一部分,很難普遍分享。不過對我來說這並不構成壓力,因為我寫詩從一開始就是自我式,自己對自己說話,自己對自己抒情,與外人不搭界,我的詩都寫在日記本上,與日記筆記打成一片,分不清彼此也從不示人。記得有一次日記被人偷窺,一首描寫女兵的短詩傳閱為公共笑柄,他們用異樣眼神瞥視我,說鬧半天我原來這麼騷啊。感覺像被當眾扒光,至今想起仍局促不安。
這種尷尬到七十年代末朦朧詩的興起開始逆轉。朦朧詩的定義我說不大清,至少兩點應該包括,表現自我和叛逆精神,這是朦朧詩的精髓。從第一期《今天》雜誌裏看到舒婷北島的作品開始,我才確信作為隱私的詩歌,不僅存在於眾多個體,還可以成群結隊登臺亮相,這不再是羞恥之事,生活原本就「這麼騷」,正如舒婷所言,「只憑一個簡單的信號,集合起星星、紫雲英和蟈蟈的隊伍,向著沒有被汙染的遠方,出發」。那是一段自在多情的時光,盡管不很習慣,但將自己的詩歌與人分享被人賞識畢竟是賞心悅目的,帶我走出「詩歌自閉癥」,成為正常寫作者。我像夢幻一樣投入創作,還參與了學校的詩刊《校園詩歌》的編輯。那時的校園刊物都是油印的,像武大的《這一代》,北大的《未名湖》,中山大學的《紅豆》,人大的《錘與砧》等,《今天》也是,油墨是朦朧詩破腹而出的羊水和催生劑,也體現了歷史變革在早期是多麼淳樸真誠,過家家一樣迷人。
遺憾的是這一切並不真實,與人性相悖,因此也十分短暫。在經過八十年代後期的動蕩迷惘,四處逃散或潛伏忍耐的藝術家們重新集結,攜往事為資本,石破天驚一躍占據了各自領域的鰲頭,填補了一處又一處空白。詩歌亦如是,無論在文字和形式上急於標新立異,反傳統成為逆之者亡的潮流。同樣的詩人,過去還追求詩歌的旋律韻腳,現在則改弦易轍,寫出的東西像「出口轉內銷」的翻譯作品一樣繞口。題材也一樣,往日的溫情自好,宋詞千年的婉約遺風如斷線風箏不知去向,繼之而起的是尼采式的邏輯糾纏,詭異的比喻形容,以及誇張的自由主義訴求,詩歌正脫離自我,變成巨大的競技場,搏鬥一樣爭先恐後合縱連橫,成功是成功者的通行證,失敗是失敗者的墓誌銘,連當年有位著名的流行詩人竟被毫無詩意地逐出詩界,追悼會的橫幅都不敢稱其為詩人,令人嘆惋,詩歌從未像今天這樣缺少溫情。
面對現實我惟有惶恐,曾經驚鴻一瞥的詩人自詡徹底泄氣,像硬不起來的男人色厲內荏一片蒼茫。我從未意識到在詩歌創作上,形式遠比內容重要,詞匯遠比意境重要,無論怎樣絞盡腦汁殫精竭力,最終發現我與大咖的差距不是文字上的而是本性使然。我命中註定成不了詩人,就像命中註定成不了巴菲特,詩歌對於我只能是私生活的一部分,自言自語,自己對自己說話,即便拿出來與人分享也不過是酒後自嘲,我不怕與人分享,我怕「是騾子是馬拉出去遛遛」,我怕被拉出去斃了。
幾十年光陰繞了個圈,我想起那趟列車,長長的辮子和月光充盈的車窗,我又回到起點,為心中的詩意歌唱,為無邊的寂寞和思考自言自語。無論天下幾何,我的詩意與生俱來,我的多情出自本能,這是我生命的表達,與世界無關。所能做的只有忠實於感覺服從於命運,隨心聲穿越時光,伴良宵靜聽天籟。這一切都沒有目的,根本不需要真正的抵達,就這樣生命如風,在深情中悄悄融化。詩歌,從未像今天這般遙遠,也從未像此刻這樣親近,在我的心中,飛去飛回。
陳九
2022年8月16日
紐約隨波齋
◇雪日◇
雪日裏
我靜靜走過
輕輕地
把多看妳一眼的感覺
打上個結
又放回沈醉的心窩
守一份猜測
比守一個人
其實要美妙很多
你可以盡情想
把她想成一片雲
或是一段動人傳說
她會離你很近
讓人快活得
開始焦渴
也能隨風起舞
飄啊飄啊
飛過花開花落
為什麽
偏要多看妳一眼呢
雪日裏
我靜靜地走過
2001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