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藉由收集不同面向的教學模式成果數據,並進行統整及數據研究分析的校務研究專書序
▌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邱皓政
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在西方高等教育體系起源甚早且發展成熟,是美國主流大學治理與校務決策的重要功能與部門,在臺灣的部分大學或許早有類似的業務或單位,但直到近年才獲得普遍重視,主要助力在於教育部於2015年所推動的「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補助26所大專院校發展校務研究工作,延聘專業人員,設置專責機構,並促成「臺灣校務研究專業發展協會」於2016年1月成立,在首任理事長黃榮村教授(前教育部長、現為考試院院長)的帶領下,團結各校力量、組織發展迅速,除了掌握各方資源、發展國際連結,更積極辦理學術研討與研習、支援專業活動,而本書之出版,正是豐碩成果的具體展現。
基本上,校務研究的核心是校務「資料」,而資料是否能夠成為有意義的資訊,提供決策參考,有賴於正確有效的分析。本書所收錄的各篇研究報告,正說明了校務資料透過分析策略所能展現出來的意義與價值。從各文所使用的資料可以得知,校務研究資料的取材皆為各校辦學狀況或學生學習狀態,例如以問卷調查探討學生不同面向的學習滿意度;透過UCAN平台資料分析學生職能發展概況與課程改善重點;英語授課者必須語言與教學能力兼備才能讓教學成效更好等等,雖然研究者的出發點是在各校的校務治理與辦學狀況本身,正因為研究者均具備相當程度的學術背景與研究方法訓練,各研究均採行符合學術研究規範之研究策略,雖然資料型態互異、研究方法不同、統計分析深淺有別,但研究發現除了反映各校的特定背景與研究主題的不同焦點所在,也可以類化推論到有相同脈絡與條件下的校園情境或應用議題,例如多元學習策略對於學習效能有正向的影響;入學方式與高中表現對於大學生的學習表現具有顯著預測力;助學計畫與資源的投入對於經濟與文化不利的學生確實有所助益等等。
本人雖長年投入量化研究與統計方法的研教與專書撰述工作,但也曾經參與大學教務、總務、推廣教育、院系務與校務研究辦公室主管等行政職務,深知校務行政工作的紛雜與挑戰。從校務治理的角度來看,校務研究的目的是在為行政服務而非學術,「研究」的價值與功能在於掌握校園樣態、提供決策參考與實務應用的建議,本書當中的各篇研究不約而同的採行學術論文的典範與程序,除了是研究者個人的訓練與研究需要上的選擇,更能提升研究內容與分析報告的客觀性,避免結論的誤導,提高學術價值,這除了呼應國內外校務研究社群對於專業倫理的要求,也同時符合學術規範,是國內校務研究領域成熟發展的正確之路。
本書的各篇研究都曾經在學術會議或成果發表會上宣讀討論,彙集出版的目的除了分享研究成果,提供校務研究同仁觀摩參考,也可以讓外界瞭解校務研究的具體內容,提供行政管理人員與政策決策者之參採,落實以證據為本的校務治理目標,在此除了對於各文作者與相關研究同仁表達感佩之意,也對於協會師長及同仁積極推動專書出版所做出的努力致上敬意。期盼未來能夠繼續看到更多校務研究的論述專書與成果發表出版,一方面嘉惠社群同仁,也能對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更多的貢獻。書籍簡介
教育部自2015年推動大專校院校務專業管理制度(校務研究)迄今已有七年之歷史,在三年期推動計畫結束後,進一步整合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持續推動,落實以證據為本的校務決策文化。本書係由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與國內大學校務研究單位及相關師長合作,以學生學習角度出發,多元蒐集質量化資料並善用校務系統進行整合分析。各校所關注的研究焦點及應用議題皆有所不同,例如探討全英語授課與中文授課對於教學品質沒有統計顯著,但英語授課使用英語比例較高則對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學品質越好;入學方式與高中成績對於大學生的學習表現具有顯著預測力;助學計畫與資源的投入對於經濟與文化不利的學生確實有所助益等。本書所涵蓋之研究議題相當多元,不僅體現高等教育校園環境脈絡的差異,也顯示各校迫切所要解決的問題不盡相同。此書的出版,相信能讓校務研究夥伴有更多觀摩交流的機會,作為學術研究人員與政策決策者之參採,建立以證據為本的校務治理文化,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有更多的貢獻。
▌藉由收集不同面向的教學模式成果數據,並進行統整及數據研究分析的校務研究專書序
▌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邱皓政
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在西方高等教育體系起源甚早且發展成熟,是美國主流大學治理與校務決策的重要功能與部門,在臺灣的部分大學或許早有類似的業務或單位,但直到近年才獲得普遍重視,主要助力在於教育部於2015年所推動的「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補助26所大專院校發展校務研究工作,延聘專業人員,設置專責機構,並促成「臺灣校務研究專業發展協會」於2016年1月成立,在首任理事長黃榮村教授(前教育部長、現為考試院院長)的帶領下,團結各校力量、組織發展迅速,除了掌握各方資源、發展國際連結,更積極辦理學術研討與研習、支援專業活動,而本書之出版,正是豐碩成果的具體展現。
基本上,校務研究的核心是校務「資料」,而資料是否能夠成為有意義的資訊,提供決策參考,有賴於正確有效的分析。本書所收錄的各篇研究報告,正說明了校務資料透過分析策略所能展現出來的意義與價值。從各文所使用的資料可以得知,校務研究資料的取材皆為各校辦學狀況或學生學習狀態,例如以問卷調查探討學生不同面向的學習滿意度;透過UCAN平台資料分析學生職能發展概況與課程改善重點;英語授課者必須語言與教學能力兼備才能讓教學成效更好等等,雖然研究者的出發點是在各校的校務治理與辦學狀況本身,正因為研究者均具備相當程度的學術背景與研究方法訓練,各研究均採行符合學術研究規範之研究策略,雖然資料型態互異、研究方法不同、統計分析深淺有別,但研究發現除了反映各校的特定背景與研究主題的不同焦點所在,也可以類化推論到有相同脈絡與條件下的校園情境或應用議題,例如多元學習策略對於學習效能有正向的影響;入學方式與高中表現對於大學生的學習表現具有顯著預測力;助學計畫與資源的投入對於經濟與文化不利的學生確實有所助益等等。
本人雖長年投入量化研究與統計方法的研教與專書撰述工作,但也曾經參與大學教務、總務、推廣教育、院系務與校務研究辦公室主管等行政職務,深知校務行政工作的紛雜與挑戰。從校務治理的角度來看,校務研究的目的是在為行政服務而非學術,「研究」的價值與功能在於掌握校園樣態、提供決策參考與實務應用的建議,本書當中的各篇研究不約而同的採行學術論文的典範與程序,除了是研究者個人的訓練與研究需要上的選擇,更能提升研究內容與分析報告的客觀性,避免結論的誤導,提高學術價值,這除了呼應國內外校務研究社群對於專業倫理的要求,也同時符合學術規範,是國內校務研究領域成熟發展的正確之路。
本書的各篇研究都曾經在學術會議或成果發表會上宣讀討論,彙集出版的目的除了分享研究成果,提供校務研究同仁觀摩參考,也可以讓外界瞭解校務研究的具體內容,提供行政管理人員與政策決策者之參採,落實以證據為本的校務治理目標,在此除了對於各文作者與相關研究同仁表達感佩之意,也對於協會師長及同仁積極推動專書出版所做出的努力致上敬意。期盼未來能夠繼續看到更多校務研究的論述專書與成果發表出版,一方面嘉惠社群同仁,也能對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更多的貢獻。書籍簡介
教育部自2015年推動大專校院校務專業管理制度(校務研究)迄今已有七年之歷史,在三年期推動計畫結束後,進一步整合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持續推動,落實以證據為本的校務決策文化。本書係由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與國內大學校務研究單位及相關師長合作,以學生學習角度出發,多元蒐集質量化資料並善用校務系統進行整合分析。各校所關注的研究焦點及應用議題皆有所不同,例如探討全英語授課與中文授課對於教學品質沒有統計顯著,但英語授課使用英語比例較高則對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學品質越好;入學方式與高中成績對於大學生的學習表現具有顯著預測力;助學計畫與資源的投入對於經濟與文化不利的學生確實有所助益等。本書所涵蓋之研究議題相當多元,不僅體現高等教育校園環境脈絡的差異,也顯示各校迫切所要解決的問題不盡相同。此書的出版,相信能讓校務研究夥伴有更多觀摩交流的機會,作為學術研究人員與政策決策者之參採,建立以證據為本的校務治理文化,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有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