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61期(111/09) | 拾書所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61期(111/09)

$ 176 元 原價 200
本期學刊收錄文章 2 篇研究論文及 1 篇實務論壇,分別探討甲骨文物的保存方法與科學分析、東港王船形制與歷史溯源,以及日式乾燥板之起源和歷史背景、製造技術、材料、過程與功能等,可供文資保存學界、相關業界及業務單位參考。
 〈甲骨文物的保存與科學分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甲骨維護方法初探〉一文,以國內甲骨文物過去的維護經驗為基石,借鏡西方維護方式,探討維護材料的優劣。甲骨不僅是基底材料特殊的文物,更因作為占卜的工具,承載著占卜的刻辭、卜兆的裂痕與人為鑽鑿的孔穴等,皆具獨特意涵。文中首先爬梳 1940 年代至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維護甲骨文物的方法及使用材料,分析骨質文物的劣化成因,彙整 21 項甲骨文物劣化狀況圖典,並摘錄代表性的甲骨維護與科學分析案例,包含甲骨的殘膠與殘蠟清潔、碎甲的加固黏合、結構補強與填補實例,以及運用拉曼光譜於甲骨刻辭填色分析等,文末彙總並整理劣化種類及修復時黏著劑與溶劑的調配比例,期供文保工作者日後應用參考。
 〈南澳與東津:東港王船形制與歷史溯源之研究〉一文,透過彙整及梳理文獻與日治初期公部門檔案,分析南澳船、福船、廣船分別於中國、馬來西亞、臺灣三地的研究現況,以及東港王船造型、材質與工藝技術的演進。研究發現,東港首艘木王船的設計參考原型,即現存於東港東隆宮二樓的兩艘清代小型南澳船,可由日治初期東港郊商的互動與米穀貿易的紀錄中,印證當地耆老對東港南澳船的口述歷史。由於此種船型盛行於江、浙、閩、粵海域,被當時官方和民間廣泛採用,此地緣關係可能對南澳地區民間造船廠產生影響。此外,文中亦提及東港王船的演進,從紙糊王船到木造王船,王船組的造船師傅不僅考據清代帆船的船型,更堅持木造漁船的完整建造工序,實為具文化資產價值的木造船工藝。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