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集:亞瑟.本森經典隨筆,背對夢魘般的過去,向著未來的彼岸奔跑 | 拾書所

逃離集:亞瑟.本森經典隨筆,背對夢魘般的過去,向著未來的彼岸奔跑

$ 296 元 原價 375
「我們的周圍是一片黑暗,但我們是光,
用抗爭的光線吞噬黑暗,用燃燒的火炬刺破黑暗。
黑暗熄滅不了光,光照到哪裡,哪裡就有光明。」

人從誕生於世上開始,就沒有停止過與煩惱角力,
關係破裂、突發惡疾、財務窘境……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既不可能完全避免生活中的負面因子,也不可能永遠樂觀面對,
那麼恰當地選擇暫時「逃離」,何以見得一定是壞事?

▎媒體&名家書評

「本森的書總能將你帶入一個思考的境地,而《逃離集》將你帶入反思戰爭、關於逃避和對美的追求的一種思考境地。」
――《每日郵報》(Daily Mail)

「很多作品帶給你的力量都是無形的,它們是那麼安靜,但讀後卻能讓你陷入思考並有熱血沸騰之感,這就是好的作品,本森做到了。」
――《格拉斯哥先驅報》(The Herald)

「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能將戰爭、逃避的本性、自由的理解等話題嵌入陌生的美感,賦予真正的詩意。」
――《衛報》(The Guardian)

「我非常希望旅人在旅程中能為後人留下些許足跡,而且我也一直建議大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最好都要這樣做。」
――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英國著名詩人、學者、大學教授)

▎逃避一點也不可恥,有時還非常有用
戰爭、謊言、疾病,彷彿生活在這個世界,難題困境就從未止歇,
而人類為什麼一定要24小時直面這些痛苦?一定要假裝很堅強?
本森指出,「逃避」是一種天性,不該受到他人猛烈抨擊。
社會不乏關於自殺的新聞,這些都歸因於他們仇視生活嗎?

►聽聽本森怎麼說
「自殺的人非常熱愛生活,只是生活中的悲哀和恥辱實在讓他無法忍受。他是在努力尋找,試圖移居到其他的環境當中;他渴望生活,但又不能就這麼生活……只有動物能夠忍受,而滿懷希望尋找更好生存環境的人卻匆匆離開了這個世界。」

「人們為什麼怕死?那是因為死亡的陰影似乎遊蕩在我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之中。什麼也不做,僅僅依賴於回顧過去的美好時光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悲傷的時候回憶快樂的事情是最殘酷的折磨。」

▎現實中無法實現的事情,大腦便塑造出夢境
人們的夢境常常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平常循規蹈矩的謙謙君子,在夢裡竟是十惡不赦的殺人魔;
清醒時沒有任何創作靈感,在夢裡文思泉湧、信手拈來……
這難道是一個人潛意識的象徵嗎?又為什麼只在夢境發生呢?

►聽聽本森怎麼說
「當一個人在清醒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是在虛構和控制事件;在夢裡,這種掌控權則完全消失。你似乎沒有力量控制大腦富有創造力的部分,你只能無助地跟著走,並對其創造力感到驚訝。」

「我所做過的所有夢似乎完全屬於另一個我,這個我是一個快快樂樂、無憂無慮、天真幼稚的人,充滿著生氣和好奇心,富有活力、無所顧忌,無論何時都覺得心滿意足……整體來說,就是那種追求享樂的。這絲毫不是我醒著狀態下的性情,而這比我了解的更像是我本人。」

〔本書特色〕
本書為亞瑟.本森隨筆集。在一趟火車旅行中,作者偶遇了受傷的年輕軍官,憔悴的面龐與低落的情緒感染了本森,使他對戰爭的殘酷有了深刻體驗,並更進一步思考,表達出對現實的關切。也許人們從未能「逃離」生活中的各類負面元素,當困境降臨,人們應該更加理性寬容,並追求和平、公正和良善的價值觀。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