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確定您所選購之期刊正確無誤,本期為2023/10/16~2023/10/22 NO.1874※
※因雜誌到貨日期不一,請於下單時在備註欄填上您欲購買之期號(過期雜誌恕不接受訂購)※
※本期號上架時間至2023/10/18※
封面故事
衛福部長:台灣重症兒童10年後怕只能出國求醫
消失的兒科
從高雄長庚、台北馬偕到成大,都招不到兒科醫師
2年後台灣恐有兒童病房被迫關閉、5年後停門診
少子化,生出來還沒人醫!
從日本兒童廳、義大醫院到衛福部,看搶救兒科最新解
封面故事
小孩子得肺炎,找不到有兒科醫師駐診的夜間急診,甚至生重病,得送出國才能開刀。
這不是幾十年前的往事,而是台灣不遠的將來。台灣這個享譽國際的醫療大國,兒童醫療卻正在崩毀邊緣。
一個產業如果沒有新血,注定毀壞。台灣的兒科,正面臨此窘境。
過去四年,台灣兒科的住院醫師招募率,從九八%下滑到七成;同時間,其他同樣被稱為「四大皆空」的外科、內科、婦產科,招募率卻已回升至九成左右。
七成看似不低?但再往下細看,已經有救治兒童急、難、重症的醫學中心,一位住院醫師都招不到。
承擔雲嘉南重症需求的台南成大醫院,連兩年,招不到任何一位住院醫師;主導高屏及澎湖兒童醫療的高雄長庚,今年也找不到任何新血加入;就連被譽為婦兒科聖殿、培育無數名醫的台北馬偕,也連兩年招不滿住院醫師。
「已經兩年沒有年輕人想加入兒科,再這樣下去,過五年,中小型醫院就沒有能力開兒科了!」台大醫學院小兒科特聘教授、小兒部主治醫師黃立民直言。
新血不足恐拖垮兒科體系
「未來較重、較急的問題要送很遠」
醫院的分工是,年輕的住院醫師負責病房檢查、開藥、寫病歷等,確保病人持續轉好;主治醫師則負責看門診、做檢查,同時為急重症病人做醫療決策,還得找時間做研究、發表論文。
如今缺乏新血,不僅既有的住院醫師負擔加重,連主治醫師也得跳下來值班。這讓不少兒科醫師因為過勞,醞釀出走。
凌晨兩點的成大醫院兒科加護病房,一名年逾六十的教授級主治醫師以老花眼,就著微弱燈光,嘗試用極細針頭幫早產兒注射藥劑。
天色剛亮,台北馬偕醫院兒科護理站旁,年近五十的資深主治醫師打著哈欠,一邊簽名交班,打算沖個澡,就得召開晨會,緊接著就是破百號的門診。
「就怕住院醫師不夠,拖垮主治醫師,接著拖垮整個兒科醫療體系,尤其是醫院的急重症量能,惡性循環。」一手帶出數百位住院醫師的馬偕兒童醫院醫學教育室主任彭純芝說,第一線竟然要靠白髮蒼蒼的屆退醫師撐住,「四、五十歲的醫師都看不到未來,年輕人更不敢加入。」
採訪過程中,好幾位醫學中心醫師告訴商周,身邊確實有中生代同事因為值夜班,體力不堪負荷,選擇離職。
兒科人力吃緊,最直接衝擊的,就是兒童的醫療權利。
許多人以為,少子化,兒科醫師變少很正常,但事實上,現代兒童疾病比過去更多、更複雜,例如三十年間,台灣兒童罹患過敏的比率成長十倍、兒童精神疾病也是近年才受重視,因此,兒科醫師不應隨新生兒變少而等比減少。
綜合多位醫界大老推論,最快兩年後,許多醫院會因為缺乏住院醫師加入而關閉兒科病房;五年後,因為聘不到新任主治醫師,停止兒科門診;十年後,因人力與知識傳承斷層,兒童重症就得出國求醫。
衛福部長薛瑞元接受商周專訪時也證實,許多區域醫院開始選擇撤退,「只留下兒科門診,新生兒、重症加護病房都關掉了,小孩子有比較重、比較急的問題,要送很遠。」
其實不用談未來,台灣兒童醫療的現況,已經窘迫。
全台灣二十二個行政區,目前就有南投、澎湖、金門、馬祖等四縣市沒辦法提供二十四小時兒童急診;此外,包括新竹縣、花蓮縣、屏東縣等九個幅員遼闊的縣市,只有一間醫院能提供全天候協助。
近年許多兒童面臨發展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需要特殊門診做早期療育,卻因兒童次專科醫師人力吃緊,往往幾個月、半年都掛不上號。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