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雲見月抽絲剝繭,那差事指日可待
日積月累滴水穿石,勤練習必有所成
當你翻開《剝洋蔥教養法》,便打開了一種可能性――不打罵小孩的可能性。本書分享的是,不打罵小孩是有可能的,要加以落實也是有方法的。在育兒的日常中,之所以會打罵,往往是因為前面有事發生,那事才是焦點,若能培養「剝洋蔥」的習慣,將有助釐清和處理問題的癥結點。想真正落實不打罵育兒,並不是靠捏大腿、翻白眼或說氣話,而是憑藉「納猜試」(那差事):接納、猜想及嘗試。
接納、猜想及嘗試,是作者楊鎮宇從自己帶兩個孩子的育兒經驗,以及多年來參與親子共學團,和許多家長小孩相處的過程中,慢慢提煉出來的三個心法。本書的思路架構便由「接納篇」、「猜想篇」及「嘗試篇」組成,這三大篇將分成九章循序漸進來談,用以回答「如何做到不打罵育兒」這個問題。在這九章中,將介紹實用的概念,也分享豐富的技巧和生動的案例。
【接納篇:當鏡子,不當警察】
親子互動的時光,無法快轉,也急不得,小孩的成長需要時間,大把大把的時間。大人當鏡子,鏡映小孩的狀態,接納小孩的狀態即可。不行、站好、不要動、快一點,好比警察下命令。這類語言若成為大宗,充斥在小孩的生活中,久而久之他會跑給你追,就算身體跑得沒你快,但他的心靈肯定遠颺。更何況有朝一日,他會長大,身體會跑得更快……。
【猜想篇:當偵探,不當法官】
古人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但在親子互動中,有事發生,層出不窮的家務事,如何是好?對、不對、好、不好,好比法官判案,小等一下,法槌且慢敲下。若沒有先猜想事情之原委、心情之轉折,若沒有偵探抽絲剝繭找線索,如何破案?
【嘗試篇:當陪練員,不當唐三藏】
小孩成長,磕碰難免,這時身旁若來了個唐三藏,朗朗念經,成長路上一路碎念沒有停嘴,小孩摀住耳朵或關上心扉,也是可以想見的了。小孩若事事不敢嘗試,錯是少了,但對也不會增加,不如鼓勵且陪伴小孩做嘗試,這就是陪練員的任務了。
當大人練習接納、猜想及嘗試時,無形中也在經營一種氛圍,就是我們相信誠實、創意和勇氣很重要,並且練習身體力行,這是可以影響小孩的地方。相反地,如果以打罵為主,小孩養成的慣性是害怕、壓抑和爆炸,他們信奉的價值觀會是比誰拳頭大,習慣訴諸武力,而不是論之以理、動之以情。談情感需接納,論道理靠思辨,臺灣社會以前沒有這習慣,所以許多大人才會認為,帶小孩怎麼可能不打罵,無法相信這個可能性,因而不習慣去嘗試。
教養就像剝洋蔥,剝到最後,不會是虛空。關於不打罵小孩的可能性,我們相信是存在的,你呢?如果你願意嘗試看看,那麼,來吧,跟著我們一起啟程!
共感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改變與實踐的教養書。
改變觀念與價值實踐的事,從來沒有一次就能成功的。
這本書談的是關於親子共學的教育觀,在每次你想要打小孩時,你沒有打。在每次想要罵小孩時,你沒有罵。在每次你想要威脅小孩的時候,你沒有威脅。在每次你想要嘲弄小孩的時候,你沒有嘲弄。每一次累積成每日,每一日累積成每週,每一週累積成每月,每一個月累積成一年。日日、月月、年年,當每個被打罵、想打罵的自己改變了,那我們改變了,家庭改變了,社會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
當孩子長大了,我們也才能繼續的期望,改變能繼續的『堅持』,一直到台灣是個待人平等、對人尊重的社會。
那就從今年、今月、今週、今日、今時開始做起,未來孩子們才能在我們的身上、行動中見證到『堅持』的典範。」
――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創辦人)
「這本書紀錄並整理了作者在親子共學場域,帶領家長實踐不打罵的教育時,遇到的最常見的困境。對於這些棘手的日常親子相處困境,不僅提出解方,也提出觀點;觀點以多個不同領域的作者的經驗與論述得到驗證,你以為在談教養?其實在談教育;以為在談教育?其實也是一種思維方式與生活態度。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感覺每一個例子都似曾相似,彷彿才剛發生在身邊一樣,鎮宇與親子共學的家長一起實踐一種可能,不拘泥在『打罵或不打罵』的選項,也不是用令人嚮往的美好畫面來吸引人,而是從『如實』的面對成人自己的情緒與困境作為起點,用貼近真實生活的實例,一步一步走出不同以往的可能,既真實又扎實。親子共學用十年來陪伴上千個家庭的經驗來見證,這本書絕不是說說而已!」
――閔柏陵(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大家是否曾經歷過,隨著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大人看著索然無味的事物,在孩子好奇和探索的視野中變得新奇和趣味。那個『看見』的驚喜,會讓人警覺到:原來我們的理所當然,是因為在社會中不斷被規範沖刷、洗禮,過往經驗剝奪了我們的好奇、框架住對世界的認識,也狹隘了對人與事的理解。
隨著楊鎮宇的《剝洋蔥教養法》看孩子,會發現那些讓大人覺得無理取鬧、或是需要管教的孩子行為表現,裡面有許多不被大人理解的需求,以及伴隨而來的情緒;也有很多我們曾經是小孩時,那些一直被要求、被指責、被怒罵的委屈和恐懼,讓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愛孩子,而不會礙了他。
因為初來到這個世界的不理解,孩子對一切感到好奇;初為媽媽或爸爸的我們,是否也能帶著好奇更理解孩子,一層一層剝開洋蔥,看見孩子、也看見自己。」
――林詩涵(島呼冊店管家、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雲嘉平日團領隊)
「這不只是一本教養書,更是一本學習和自己情緒相處的修養書,剝洋蔥教養法不僅適用於對待小孩,更適用於對待自己和身邊所有人。書中強調無條件地接納、開放性猜想、不間斷地嘗試,這些看似迂迴繁瑣的互動方式,卻是同理他人的關鍵技巧。打罵小孩所展現的往往不是權力而是管教上的無能為力,很多人會說我們都是這樣被打罵長大的,現在還不是過得好好的,事實上,我們可能只是身體長大的小孩,從來就不曾被好好的對待,也沒有機會妥善安頓自己的情緒與內在。帶著社會學關懷與訓練的鎮宇,親身實踐了不打罵的教養方式,從書中我看到的不只是一種理想的教養方式,而是關乎著我們想要的未來,一個更人性、更有溫度、更能溫柔對待的理想社會。」
――許雅淑(大學教師、自由譯者)
「當孩子誕生的瞬間,父母的心願是什麼呢?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陪他面對生命中的各種起伏,但隨著忙碌的日常與孩子自我意識反抗期到來,對孩子的叱責打罵也開始出現。書中有段寫道『有些大人認為:打罵,小孩才聽得進去:賞罰,小孩才有動力做事』,這就像是『奴隸的信條』,讀來怵目驚心,但卻不自覺日日發生。我育兒定居的日本,各地方也積極推動『愛之鞭 ,消失作戰』(愛の鞭ゼロ作戰),顯見台日的父母都有強烈意識,努力追尋不打罵孩子的行動方法。身為父親及不打罵實踐者的鎮宇,與親子共學團父母們,親身行動多年,深知知易行難,特別編輯『練習題』,手把手陪著我們,一步一步理清深層意識,進而能知行合一。我們願意放下一手鞭子、一手紅蘿蔔,拿起鎮宇的「剝洋蔥」新選項,找回孩子誕生那刻愛的初心嗎?這份初心也將成為台灣持續走向不打罵社會的重要動力。」
――許秀雲(曾為博物館研究人員、現於大阪半X半媽全職育兒)
日積月累滴水穿石,勤練習必有所成
當你翻開《剝洋蔥教養法》,便打開了一種可能性――不打罵小孩的可能性。本書分享的是,不打罵小孩是有可能的,要加以落實也是有方法的。在育兒的日常中,之所以會打罵,往往是因為前面有事發生,那事才是焦點,若能培養「剝洋蔥」的習慣,將有助釐清和處理問題的癥結點。想真正落實不打罵育兒,並不是靠捏大腿、翻白眼或說氣話,而是憑藉「納猜試」(那差事):接納、猜想及嘗試。
接納、猜想及嘗試,是作者楊鎮宇從自己帶兩個孩子的育兒經驗,以及多年來參與親子共學團,和許多家長小孩相處的過程中,慢慢提煉出來的三個心法。本書的思路架構便由「接納篇」、「猜想篇」及「嘗試篇」組成,這三大篇將分成九章循序漸進來談,用以回答「如何做到不打罵育兒」這個問題。在這九章中,將介紹實用的概念,也分享豐富的技巧和生動的案例。
【接納篇:當鏡子,不當警察】
親子互動的時光,無法快轉,也急不得,小孩的成長需要時間,大把大把的時間。大人當鏡子,鏡映小孩的狀態,接納小孩的狀態即可。不行、站好、不要動、快一點,好比警察下命令。這類語言若成為大宗,充斥在小孩的生活中,久而久之他會跑給你追,就算身體跑得沒你快,但他的心靈肯定遠颺。更何況有朝一日,他會長大,身體會跑得更快……。
【猜想篇:當偵探,不當法官】
古人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但在親子互動中,有事發生,層出不窮的家務事,如何是好?對、不對、好、不好,好比法官判案,小等一下,法槌且慢敲下。若沒有先猜想事情之原委、心情之轉折,若沒有偵探抽絲剝繭找線索,如何破案?
【嘗試篇:當陪練員,不當唐三藏】
小孩成長,磕碰難免,這時身旁若來了個唐三藏,朗朗念經,成長路上一路碎念沒有停嘴,小孩摀住耳朵或關上心扉,也是可以想見的了。小孩若事事不敢嘗試,錯是少了,但對也不會增加,不如鼓勵且陪伴小孩做嘗試,這就是陪練員的任務了。
當大人練習接納、猜想及嘗試時,無形中也在經營一種氛圍,就是我們相信誠實、創意和勇氣很重要,並且練習身體力行,這是可以影響小孩的地方。相反地,如果以打罵為主,小孩養成的慣性是害怕、壓抑和爆炸,他們信奉的價值觀會是比誰拳頭大,習慣訴諸武力,而不是論之以理、動之以情。談情感需接納,論道理靠思辨,臺灣社會以前沒有這習慣,所以許多大人才會認為,帶小孩怎麼可能不打罵,無法相信這個可能性,因而不習慣去嘗試。
教養就像剝洋蔥,剝到最後,不會是虛空。關於不打罵小孩的可能性,我們相信是存在的,你呢?如果你願意嘗試看看,那麼,來吧,跟著我們一起啟程!
共感推薦
「這是一本關於改變與實踐的教養書。
改變觀念與價值實踐的事,從來沒有一次就能成功的。
這本書談的是關於親子共學的教育觀,在每次你想要打小孩時,你沒有打。在每次想要罵小孩時,你沒有罵。在每次你想要威脅小孩的時候,你沒有威脅。在每次你想要嘲弄小孩的時候,你沒有嘲弄。每一次累積成每日,每一日累積成每週,每一週累積成每月,每一個月累積成一年。日日、月月、年年,當每個被打罵、想打罵的自己改變了,那我們改變了,家庭改變了,社會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
當孩子長大了,我們也才能繼續的期望,改變能繼續的『堅持』,一直到台灣是個待人平等、對人尊重的社會。
那就從今年、今月、今週、今日、今時開始做起,未來孩子們才能在我們的身上、行動中見證到『堅持』的典範。」
――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創辦人)
「這本書紀錄並整理了作者在親子共學場域,帶領家長實踐不打罵的教育時,遇到的最常見的困境。對於這些棘手的日常親子相處困境,不僅提出解方,也提出觀點;觀點以多個不同領域的作者的經驗與論述得到驗證,你以為在談教養?其實在談教育;以為在談教育?其實也是一種思維方式與生活態度。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感覺每一個例子都似曾相似,彷彿才剛發生在身邊一樣,鎮宇與親子共學的家長一起實踐一種可能,不拘泥在『打罵或不打罵』的選項,也不是用令人嚮往的美好畫面來吸引人,而是從『如實』的面對成人自己的情緒與困境作為起點,用貼近真實生活的實例,一步一步走出不同以往的可能,既真實又扎實。親子共學用十年來陪伴上千個家庭的經驗來見證,這本書絕不是說說而已!」
――閔柏陵(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大家是否曾經歷過,隨著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大人看著索然無味的事物,在孩子好奇和探索的視野中變得新奇和趣味。那個『看見』的驚喜,會讓人警覺到:原來我們的理所當然,是因為在社會中不斷被規範沖刷、洗禮,過往經驗剝奪了我們的好奇、框架住對世界的認識,也狹隘了對人與事的理解。
隨著楊鎮宇的《剝洋蔥教養法》看孩子,會發現那些讓大人覺得無理取鬧、或是需要管教的孩子行為表現,裡面有許多不被大人理解的需求,以及伴隨而來的情緒;也有很多我們曾經是小孩時,那些一直被要求、被指責、被怒罵的委屈和恐懼,讓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愛孩子,而不會礙了他。
因為初來到這個世界的不理解,孩子對一切感到好奇;初為媽媽或爸爸的我們,是否也能帶著好奇更理解孩子,一層一層剝開洋蔥,看見孩子、也看見自己。」
――林詩涵(島呼冊店管家、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雲嘉平日團領隊)
「這不只是一本教養書,更是一本學習和自己情緒相處的修養書,剝洋蔥教養法不僅適用於對待小孩,更適用於對待自己和身邊所有人。書中強調無條件地接納、開放性猜想、不間斷地嘗試,這些看似迂迴繁瑣的互動方式,卻是同理他人的關鍵技巧。打罵小孩所展現的往往不是權力而是管教上的無能為力,很多人會說我們都是這樣被打罵長大的,現在還不是過得好好的,事實上,我們可能只是身體長大的小孩,從來就不曾被好好的對待,也沒有機會妥善安頓自己的情緒與內在。帶著社會學關懷與訓練的鎮宇,親身實踐了不打罵的教養方式,從書中我看到的不只是一種理想的教養方式,而是關乎著我們想要的未來,一個更人性、更有溫度、更能溫柔對待的理想社會。」
――許雅淑(大學教師、自由譯者)
「當孩子誕生的瞬間,父母的心願是什麼呢?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陪他面對生命中的各種起伏,但隨著忙碌的日常與孩子自我意識反抗期到來,對孩子的叱責打罵也開始出現。書中有段寫道『有些大人認為:打罵,小孩才聽得進去:賞罰,小孩才有動力做事』,這就像是『奴隸的信條』,讀來怵目驚心,但卻不自覺日日發生。我育兒定居的日本,各地方也積極推動『愛之鞭 ,消失作戰』(愛の鞭ゼロ作戰),顯見台日的父母都有強烈意識,努力追尋不打罵孩子的行動方法。身為父親及不打罵實踐者的鎮宇,與親子共學團父母們,親身行動多年,深知知易行難,特別編輯『練習題』,手把手陪著我們,一步一步理清深層意識,進而能知行合一。我們願意放下一手鞭子、一手紅蘿蔔,拿起鎮宇的「剝洋蔥」新選項,找回孩子誕生那刻愛的初心嗎?這份初心也將成為台灣持續走向不打罵社會的重要動力。」
――許秀雲(曾為博物館研究人員、現於大阪半X半媽全職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