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感官世界》、《愛的亡靈》、《浮虜》等經典作品,近年以全新修復的面貌在台上映,逝世至今十週年的日本導演大島渚,又再度成為影迷之間的話題,這些不凡的傑作即使經過四十餘年的歲月,依然能感受到大島渚堅韌的影像意志,正如其一生永不妥協的創作精神。
出身自保守的松竹大船片廠,曾是活躍學生運動份子的大島渚,不願依循公司僵化的製片方針,從導演首作《愛與希望之街》即挑戰松竹通俗劇的敘事傳統,而後又因《日本夜與霧》的政治批判與松竹決裂,走向獨立創作的道路,1970年代,當大島渚建立起國際聲望之際,大膽露骨表現男女情慾的《感官世界》,仍受到日本官方審查的打壓甚至以公然猥褻物陳列罪起訴,卻在海外獲得廣泛讚譽,也開啟大島渚1980年代跨國製作的拍攝模式。貫穿在大島渚四十年的導演生涯之中的,正是勇於對抗社會框架的不滅意志,其作品中不斷出現的太陽意象,更是對日本國家有形或無形暴力的強烈控訴。
本書收錄的五篇專文,將剖析這位無畏的電影創作者如何在體制的逆境中勇敢衝撞,用銳利的眼光反思現實,以及大島渚電影作品與台灣觀眾接觸的歷史脈絡,從不同面向全面回顧大島渚其人其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