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切里以畢生奉獻的烈焰燃起音樂之愛,
引導讀者以全新的方式聆聽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之愛:指揮家的私房聆聽指南》
為何聆聽古典音樂?如何從聆賞體驗中得到最多收穫?在本書中,指揮家約翰.莫切里以畢生的經驗、淵博的知識、深刻的理解,以及令人感同身受的鑑賞力,回答了這些問題。
莫切里是李奧納德.伯恩斯坦的門生,兩人曾經共事十八年;他也是在世界各地巡演、錄製唱片的知名指揮家。莫切里發行的唱片超過八十張,曾獲葛萊美獎、東尼獎、奧利佛獎、戲劇桌獎、告示牌音樂獎、座艾美獎、金叉獎及德國錄音評論獎等獎項。在書中,他協助我們從古典音樂中獲得快樂和喜悅。他首先帶領我們略覽誕生於古希臘的音樂傳統,如何被羅馬帝國接納,隨後吸收來自全球各地的養分,形成從日本到玻利維亞都接受的古典音樂。接著,莫切里細談音樂,幫助我們理解欣賞古典音樂時所聽見的內容為何:作品如何透過聲音隱喻表達人類最深層的感受與情緒、如何承載歷史痕跡,以及每一場獨特的音樂會經驗如何一再刷新我們對作品的看法。
本書樸實無華、文筆優雅,極具啟發性,適合愛樂人、入門者,以及所有期待在心中燃起音樂之愛的讀者。
《音樂之戰:奪回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
知名指揮家約翰.莫切里大幅重新審視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以本書探討二十世紀三大戰爭期間,美學標準如何掩飾各國的政治目的。莫切里認為,這一時期的音樂史是由三場大戰形塑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他爬梳為何自一九三〇年以來成為經典的作品少之又少,也考察偉大作曲家的生命軌跡,他們在一戰後的創作看似更加簡單,實則為獨特而多變的聲音。莫切里指出,二戰期間作曲家的命運與其隸屬之政府的政治目的密不可分,接續導致了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的實驗音樂遭到噤聲、作曲家移居美國,以及實驗音樂(莫切里稱之為「機構前衛派」)突然回歸,成為冷戰期間西方古典音樂的通用語。
約翰.莫切里以這本《音樂之戰》,不但總結了這兩種觀點,而且更激進地重新思考與定位,當代音樂在多重性當中的各種相對立場。能夠如此直指本心,和他身為指揮對音樂的「體感」有關,這讓他的音樂學絕不枯燥。在這樣的基礎上,莫切里啟程回到二十世紀歷史的風向中去尋找解答──音樂不只是藝術的問題,藝術是在反映世界的動向。如果藝術出了問題,極可能是世界出了問題,或更根本地說,是世界被權力操控的方式出了問題。他打破一些音樂史的迷障,從真實文獻中證明華格納和布拉姆斯這兩大「門派」的掌門人,其實如何彼此尊重並達成了和解;指出「前衛」和「當代音樂」的排他性之狹隘;並為電影和百老匯音樂據理力爭。
引導讀者以全新的方式聆聽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之愛:指揮家的私房聆聽指南》
為何聆聽古典音樂?如何從聆賞體驗中得到最多收穫?在本書中,指揮家約翰.莫切里以畢生的經驗、淵博的知識、深刻的理解,以及令人感同身受的鑑賞力,回答了這些問題。
莫切里是李奧納德.伯恩斯坦的門生,兩人曾經共事十八年;他也是在世界各地巡演、錄製唱片的知名指揮家。莫切里發行的唱片超過八十張,曾獲葛萊美獎、東尼獎、奧利佛獎、戲劇桌獎、告示牌音樂獎、座艾美獎、金叉獎及德國錄音評論獎等獎項。在書中,他協助我們從古典音樂中獲得快樂和喜悅。他首先帶領我們略覽誕生於古希臘的音樂傳統,如何被羅馬帝國接納,隨後吸收來自全球各地的養分,形成從日本到玻利維亞都接受的古典音樂。接著,莫切里細談音樂,幫助我們理解欣賞古典音樂時所聽見的內容為何:作品如何透過聲音隱喻表達人類最深層的感受與情緒、如何承載歷史痕跡,以及每一場獨特的音樂會經驗如何一再刷新我們對作品的看法。
本書樸實無華、文筆優雅,極具啟發性,適合愛樂人、入門者,以及所有期待在心中燃起音樂之愛的讀者。
《音樂之戰:奪回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
知名指揮家約翰.莫切里大幅重新審視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以本書探討二十世紀三大戰爭期間,美學標準如何掩飾各國的政治目的。莫切里認為,這一時期的音樂史是由三場大戰形塑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他爬梳為何自一九三〇年以來成為經典的作品少之又少,也考察偉大作曲家的生命軌跡,他們在一戰後的創作看似更加簡單,實則為獨特而多變的聲音。莫切里指出,二戰期間作曲家的命運與其隸屬之政府的政治目的密不可分,接續導致了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的實驗音樂遭到噤聲、作曲家移居美國,以及實驗音樂(莫切里稱之為「機構前衛派」)突然回歸,成為冷戰期間西方古典音樂的通用語。
約翰.莫切里以這本《音樂之戰》,不但總結了這兩種觀點,而且更激進地重新思考與定位,當代音樂在多重性當中的各種相對立場。能夠如此直指本心,和他身為指揮對音樂的「體感」有關,這讓他的音樂學絕不枯燥。在這樣的基礎上,莫切里啟程回到二十世紀歷史的風向中去尋找解答──音樂不只是藝術的問題,藝術是在反映世界的動向。如果藝術出了問題,極可能是世界出了問題,或更根本地說,是世界被權力操控的方式出了問題。他打破一些音樂史的迷障,從真實文獻中證明華格納和布拉姆斯這兩大「門派」的掌門人,其實如何彼此尊重並達成了和解;指出「前衛」和「當代音樂」的排他性之狹隘;並為電影和百老匯音樂據理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