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入圍布克獎經典代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寫作〉) | 拾書所

天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入圍布克獎經典代表作(特別收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致辭〈寫作〉)

$ 458 元 原價 580
生而為人,如何定義自由?
抵達自由的瞬間,是否就能開啟天堂之門? 
――
一個男孩悲傷的成長史,顛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書寫的非洲歷史
――
二〇二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入圍布克獎經典代表作,全新繁體中文譯本 

他告訴自己,他不會再為父母哀傷。他不會。他們在許多年前拋棄了他,換取自己的自由,現在輪到他拋棄他們。如果他的深陷牢籠曾讓父母得到些許喘息,現在也結束了,因為他將打造自己的人生。當他自由漂浪草原,或許有一天他會去拜訪他們,感謝他們的嚴苛教訓,讓他得以面對人生。――〈同一血塊〉《天堂》
來自坦尚尼亞的古納,於一九六〇年代移居英國求學,著有多部小說,作品圍繞難民與流亡,聚焦身分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在二〇二一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書評家普遍認為,古納的作品在在呈現了殖民主義對世界的影響、戰爭所留下的創傷及難民流亡等經歷。
《天堂》是古納早期作品,出版當時即入圍布克獎和惠特布萊德獎,既是一個男孩的成長史,也是一個憂傷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個歐洲殖民主義腐蝕非洲大陸的故事。古納從非洲人的角度講述非洲殖民化的歷程,可謂顛覆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書寫的非洲歷史。
故事從主人翁優素福說起,年幼的他被父親賣掉以償還債務,因此踏上一段難以想像的旅程。他加入債主經營的商隊,體會了東非大陸神祕卻豐富的生活樣態。經歷鄉村草原到濱海城市的生活,他從一個孩童成長為一個青年,目睹部落交易間的角力、難以驗證的迷信事件、商人和村民間的複雜關係,體驗了殘酷的現實世界。身處在東非的多元社會,要面對阿拉伯人、印度人的種族問題,也要面對歐洲人的入侵及衝突。故事透過優素福受盡剝削、身不由己的奴役生活,突顯了悲慘淒涼的命運,思考著自由的真諦。
《天堂》的題目亦極具諷刺意味。在書中,優素福被賣給富商抵債為奴,常在如天堂般的富商家中花園徘徊忘返,但眾人眼中的天堂卻也是他人難以明白的地獄。書中不僅有「天堂裡多數住民是窮人,地獄裡多數住客是貪婪者」這般現實而又帶哲思的觀點,更不斷反思探討自由的意義。古納的文筆細膩動人,從故事裡提煉出多層的隱喻及對生命的叩問。 
《天堂》在英國首次出版於一九九四年,與他出版於二〇二〇年的最新創作《來世》相差二十六年,創作格局及企圖心恰成對照,可窺出作家寫作核心的轉移。這些創作路上的歷程轉變,古納在諾貝爾獎獲獎致辭中也表述得相當清楚深刻,致辭講稿亦特別收錄於書中。另一可供讀者參考的彩蛋是,《天堂》故事中的主人翁讓人聯想起《來世》裡的人物而被稱為前傳,這點就留待讀者在書中探索。

◆譯者何穎怡親自朗讀精彩段落◆
〈慾望園林〉

優素福覺得自己好像噩夢方醒。他告訴哈利爾旅行途中他經常覺得自己像脫了殼的動物,暴露曠野,是頭醜惡可怖的野獸,盲目爬行垃圾與荊棘,沿途留下骯髒痕跡。他覺得他們其實都是如此,在茫茫荒野裡蹣跚前進。他感覺的恐懼並不是害怕,更像是自己並不真實存在,活在夢裡,跨過毀滅的邊界。這讓他狐疑人們如此渴望的東西是什麼,可以克服尋找交易過程中的這種恐懼。此行並非全是恐懼,一點也不,但是恐懼賦予所有東西形體。而且他看過怎樣都無法預期的景觀。
他說:「山頂的光是綠色的。我從沒想過光可以是那種顏色。空氣乾淨得像洗過似的。當清晨陽光撒落蓋滿了雪的山頭,感覺像是永恆,好像那一刻會永遠停留不變。黃昏時待在湖邊,講話的聲音可以一直飄向天際。有一晚,我們在山區,停在瀑布旁。那瀑布美到好像一切圓滿。我從未見過那麼美的東西。你能聽見神明的呼吸。然後一個男人跑來想趕走我們。不管白天晚上,每一個地方都因各種聲響嗡鳴震動。一天下午靠近湖邊,我看到兩頭吼海鵰靜靜棲在橡膠樹上。突然牠們猛力往上衝,尖叫了二、三聲,脖子往後,鳥喙張開朝天,翅膀拍動,身體緊繃。一會兒後,湖的那一頭傳來微弱回應。又過幾分鐘,一片白色羽毛從雄鳥身上脫落,在一片寂靜中慢慢飄落地面。」
哈利爾聆聽不說話,偶爾嗯嗯響應。當優素福以為他睡著,停嘴,他馬上在黑暗中冒出問題,督促優素福繼續說。有時優素福回想到廣袤的紅色大地上擁簇人類與動物,山崖聳立湖裡如火焰之牆,自己也會震懾無言。
優素福說:「像天堂之門。」


書籍特色

●出版當年即入圍布克獎,是作家古納重要代表作。
●以非洲人的視角寫非洲大陸,顛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書寫的非洲歷史。
●故事人物與古納作品《來世》相關而被稱為前傳。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