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不知何時起,每回在課堂上教一首英詩後,我就養成回去自己創作另一首中文詩的習慣。不知不覺三十年下來也累積了許多作品。近日即將由教育界退休,於是開始有了將這些雜詩編輯成冊付梓出版的想法。然而到台北重慶南路僅存的幾家書局走了一圈,發現根本找不到任何創作型的中文古詩。向店員們詢問後所得到的答案皆是:在台灣古詩沒有消費市場,所以從不考慮上架。
民國六年胡適提出了文學改良的「八不主義」,幾乎就等於宣佈了古詩的八大罪狀。其實何苦將古詩視為洪水猛獸呢?任何形式的詩體自有其美學的內涵,以正常心看待即可。不過胡適有一點倒是說得極對。那就是文學不應該避免俗話俗字。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如果被應用到古詩裡面,一定會被學院派的老學究罵到臭頭。可是這些俗話俗字又正是帶給文學活潑與生氣的正面力量。古詩有時接一下地氣也很好,可以與時代共脈動。
尤其當表達現代的議題時,更是非要以現代的語言作為載具不可。因此本書並未遵守古漢語的格律,用詞用字盡量淺顯平易,每首詩作的行數也隨興不羈。在同一篇詩作中,許多詩段是在不同時間所寫下的,因為隨著時間推移,腦袋中常又會跳出不同的靈感。本詩集因此可被定位為比新詩舊、又比舊詩新的大眾文學。
文學邊界模糊化已成為日漸明顯的趨勢,台灣的詩界一向喜歡將古詩與現代詩作出涇渭分明的二元對立。為了嘗試更多元的跨域運用,筆者自行發揮創意,將古詩現代化或口語化、或說將新詩古樸化或成規制式化。由於拙作含有高度的實驗性質,希望不至對衛道的國學之士有所冒犯是幸。
魯子青
二○二○年八月寫於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燕巢校區人文社會學院應用外語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