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沒朋友:交友狂的「友誼斷捨離」之路,原來不需要那麼多的朋友,反而過得更好 | 拾書所

害怕沒朋友:交友狂的「友誼斷捨離」之路,原來不需要那麼多的朋友,反而過得更好

$ 379 元 原價 480
朋友太少,會降低預期壽命和生活品質;
朋友太多,也會降低預期壽命和生活品質。
剛剛好的友誼圈,才是讓你真心快樂的舒適圈。
 
#朋友腦 #社交焦慮 #FOMO 有這些症頭的你,必看!
 
 
友誼是在家庭、愛情之外,讓我們感到被愛最重要的方式。
我們會害怕沒朋友,但朋友如果多到無法負荷、甚至傷害自己呢?
這是一個如何找到真正友誼的故事。
伊莉莎白是個沒有朋友會死的交友狂。她的自我價值來自朋友的數量和肯定,她的孤單寂寞也需要朋友的圍繞來排解。直到因為塞滿難以負荷的社交活動,卻又無法擺脫「害怕沒朋友」的擔憂,整個生活搖搖欲墜。
藉由十四個友誼的故事,伊莉莎白和我們分享了她在這段友誼斷捨離之路上的體會:
◎如何交到知心好友?
◎曾經整天黏TT的朋友卻漸行漸遠,要怎麼放下這段友誼而沒有愧疚感?
◎平時對你很好,當你有所成就時卻酸言酸語的朋友,還要交嗎?
◎當朋友遇到重大挫折時,如何才能表達你的情誼,而且是他所需要的呢?
◎當朋友和你的生活有了重大的階段性變化,「交互伸展」的練習有助於重新協調你們彼此之間的往來,讓友誼更長久。
◎你們在社群上互動熱絡密切,直到某一天無預警被退追,你才知道對方並不把自己當朋友,你們只是「擬社會互動」。
根據研究指出,社交網絡太大或太小的人都會出現更高的憂鬱症狀。如果有四到五個親近關係且每周參加社交活動的人,憂鬱症會最小化。超過這個數字,益處就會減少或者完全消失,甚至是變得有害。
所以也許我們更應該把重心放在如何經營一個適切的友誼圈,花時間增進彼此的關係,讓你可以做自己,也能得到朋友真心的喜愛與支持。

▶▶▶前交友狂的真心體悟▶▶▶
⊙我每次都先推測對方想要什麼樣的朋友,然後去調整我的個性。那時沒有任何最好的朋友能完全接受最真實的我,這導致要到很久以後我才真正了解自己。
⊙常說網路上的友誼不能取代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我倒不這麼認為。真正的友誼是關於成長和接納,這種成長有一部分是理解手邊有工具可培養不同親疏程度的關係,而不是被困在單一且傳統的「友誼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心態中。
⊙我努力想成為對方最好的朋友,但當事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體驗。既然不管怎麼做都會有被討厭的風險,放心做原本的自己不是比一味迎合對方更開心嗎?
⊙當下我察覺到,也許瑪姬並不希望我對所有事情都說「是」,只是在測試我能成為怎麼樣的朋友,而我之前讓她留下完全錯誤的印象。
⊙「友誼合約」聽起來很荒謬是因為讓人覺得太受限。我認為很多人都將友誼視為一種隨心所欲的消遣和樂趣,但其實大家都能受惠於清楚的規範,並消除雙方對友誼的許多不解之處。
⊙同理心並不總是關於感受或猜測別人正在經歷的事情,而是能夠勇敢地為未知和無法解決的問題留出空間。因為真正的朋友知道,沉默的理解空間往往比填補我們欠缺的言語更重要。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