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台灣陶藝家在創作的地理位置,雖然位在中國支脈的邊緣,但並未承襲中國對於釉色燒造與型制規範所著重的傳統,而是相較崇尚自由、崇尚自我內在發掘的創新態度,更多在材質實驗、創作技巧與風格的深究,甚至將陶藝提升至純藝術作表現,關注社會脈動、為時代發聲,做為表彰自身獨特性與藝術位置的重量。──黎翠玉
台灣現代陶藝的興起,大抵以1981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展」,作為一個重要指標。當年仍屬年少的黎翠玉,就是隨著這股風潮,一起成長;從看陶、作陶、到話陶,黎翠玉見證了台灣現代陶藝的成長、茁壯,也成為這段歷史最貼身、忠實的觀察者與記錄者。──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美術史學者
除了具有生態結構、專業的分析與掌握能力之外,對於藝術家本身、藝術家工作環境、藝術收藏家等,黎翠玉也有極為近身的觀察能力和理解態度。也許這正是她的書,讓人覺得具備多元專業、親切生活與充滿人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