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台語片如何崛起、何以衰敗?台語片紛雜又深具開創性的美學風格從何而來?
台語片在全球電影史的語境座標何在?
台語片與台灣早期整體社會如何互為文本
台語片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195、60年代重要的民間活動、是國家意識形態鬥爭的場域、是電影跨國╱境交流的產物,也在於它為台灣電影整體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對當代電影產生了具體的影響。但是,在威權時代,由於主政者的意識形態影響,台語片的歷史長期被忽視,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早已忘記這段豐富而重要的史蹟。
1989年,井迎瑞教授擔任國家電影資料館(國家電影中心前身)館長時,成立了「台語片小組」,眾人以幾乎是拓荒的方式從一片歷史廢墟中清理出台語片的輪廓,將我們從被迫的遺忘中喚醒。不過,台語片小組至今已將近二十年,相關研究雖然是按轡徐行,卻仍顯稀薄。《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將近年來散見於國內外各處的研究論文集結成冊,冀望此書成為開創「台語片研究」這個新學門的第一步。
《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所收錄的文章雖然沒有共同的理論框架或研究方法,但都回應了研究台語片的幾個共同關注,包括:台語片如何崛起、如何衰敗?台語片紛雜但深具開創性的美學風格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座落於全球電影史的語境?台語片與當時台灣整體社會如何互為文本?本書各章雖是各自針對不同的主題書寫,但彼此之間有著互為補充,或互為辯證的對話關係。透過這些書寫,原本形貌模糊的台語片得以被以不同的角度進行批判性地重構。期待這本書提供答案也帶出問題,以吸引更多後起研究者一起同行。
《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企圖兼具歷時性及共時性,一方面串連跨時二十餘年來的著作,另一方面也橫通不同學界的研究,盼能在描繪出研究方向拓進的輪廓之餘,更收拋磚引玉之效,激發更多具有開創性的台語片研究。本書分為五大部,第一部的論文分別從社會史、文藝史、科技史的脈絡探討台語片的發展歷程並對興衰提出解釋。第二部的論文則是聚焦於台語片的類型發展與美學風格。在台語片的眾多類型當中,產量最豐、也最為後人所知的類型,便是帶有悲情色彩、並在當時多被以「家庭倫理文藝」等關鍵字進行宣傳的通俗劇類型。是故,本書在第三部收錄了三篇與台語片的悲情特色有關的論文。台語片一直以來在電影實踐上試圖與全球電影接軌之餘,又加以在地轉化的主要趨勢,在第四部的幾篇論文裡被充分展現。要理解台語片,除了在文本及史料上進行分析之外,更需要回到歷史現場。本書的最後一部重新收錄了石婉舜早期所發表有關玉峰影業與湖山製片廠的文稿以及林摶秋導演生前的訪問稿,以及陳幸祺以第一手訪談資料所梳理出有關台語片經營模式及演員制度的文章,這兩篇文章可與前面幾篇有關台語片產業發展的文章遙相呼應。此外,第五部也納入三澤真美惠與曾在台拍攝台語片的日本導演小林悟的訪談,在訪談中小林悟提及自己當年向台語片取經學習,他的見證更是推翻台語片拍攝技術欠佳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