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當局在國文教材上作了最大改變的,算是廢除國立編譯館的唯一標准本,而開放為各具特色的「一綱多本」。為了適應這種巨大改變,做人老師的,不僅要調整教法,也要改進評量,尤其是面對學生的升學,更需要兼顧各本教材,取長補短,作一番統整的工夫,以免顧此失彼。要統整一綱多本的教材,靠的不是課文的多寡,而是「能力」。這個「能力」,就其主要者而言,除關涉文章之義旨(主旨的顯隱、安置與材料的使用)外,還涵蓋了語法之剖析(文法)、字句之鍛銥(修辭)、篇章之修飾(章法)、文章之體性(風格)及作文(傳統式作交與限制性寫作)、課外閱讀等。而其中的任何一種「能力」,都可以用不同的教材予以培養,換句話說,這種「能力」,是能夠拿任何一篇、一段、一節(句群)的課外文章來進行評量的。這樣,教師就可以將任何一課「課文」當作「手段」來看待,所謂「得魚而忘荃」(《莊子・外物》),而「課文」就是這個「釜」「能力」就是那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