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文明,已經從技術,逐步擴大侵蝕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食安、行動與經濟,更逾越了人們道德的忍受度。
對此,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特別邀集學者,合力撰寫《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此書,企圖以生動的案例介紹臺灣持續操作、調整的審議式民主;從風險理論的角度,探討風險知識的價值、組織內部在進行的知識管理;同時,如何將風險知識轉化為創新及組織再造的資源及動力;或從臺灣實際發生的幾項重大污染及環境保護事件、高科技安全爭議事件的脈絡談審議式民主、資訊公開、或談社會運動脈絡、公民在地知識如何實際發揮影響力,並與政府官僚意見進行折衝及溝通的方式。
本書進而指出我國的治理典範應進行持續修正調整及改造的必要性,在後常態科學時代,應重新在新興科技和社會的基礎上,進行風險溝通、民主決策面的治理典範轉移。希冀能夠透過各種角度來為我國的風險治理模式帶來創新與改革參考。
對此,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特別邀集學者,合力撰寫《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此書,企圖以生動的案例介紹臺灣持續操作、調整的審議式民主;從風險理論的角度,探討風險知識的價值、組織內部在進行的知識管理;同時,如何將風險知識轉化為創新及組織再造的資源及動力;或從臺灣實際發生的幾項重大污染及環境保護事件、高科技安全爭議事件的脈絡談審議式民主、資訊公開、或談社會運動脈絡、公民在地知識如何實際發揮影響力,並與政府官僚意見進行折衝及溝通的方式。
本書進而指出我國的治理典範應進行持續修正調整及改造的必要性,在後常態科學時代,應重新在新興科技和社會的基礎上,進行風險溝通、民主決策面的治理典範轉移。希冀能夠透過各種角度來為我國的風險治理模式帶來創新與改革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