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孔子的處身之道,在逆境中仍能安定身心 了悟當下的心理狀態,在煩憂時還能保持樂觀 與生命相激盪,與現實相對應。薛仁明以淺顯直白的語言,多面向解讀《論語》,在孔子師生的對話間,一一尋找古人如何活得風光愉悅的奧義,再印證現代人怎樣才可以活出「樂以忘憂」的境界。 孔子深諳「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因應學生的生命態度大不同,答案自然不一樣。儒道與俠義精神有何共通之處?現代人要如何用儒與俠來修身養性?人生如果可以「不忮不求」,面對情感與名利的追求與渴望,心就可以不煩亂、不執著、不陷溺。人為什麼要修養?就是修一個中庸之道,修「喜怒哀樂之未發」,修到心中無事。 相較於弟子「修己」,孔子著力於「安人」,讓周遭的年長者都能心安,朋友間相互信任,年少之人能被關懷與照顧。在這個躁鬱的年代,可以先問自己是否心安理得、修己修了多少?讓自身成為一個自在安然的人,就是一種圓滿,如能進一步讓身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