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之世,儒風已凌遲衰落,諸子百家爭鳴,然在當世能特然挺起,以明世博學之才,繼孔學、宏仁道、闢邪說者,孟子而後厥為荀子,故《史記》以孟荀並列錄之。《荀子要義》一書詳論荀子學說思想,較其與孟說,並兼論荀子與法家思想,使讀者了解荀子學說之實況。本書收錄「荀子略傳」與周紹賢教授自序。目錄自序荀子略傳一、 性惡論二、 心論三、 天論四、 禮論五、 樂論六、 政治七、 崇先王法後王八、 王霸九、 議兵十、 教育十一、 正名十二、 荀學與法家(自序) 戰國之世,道術分裂,諸子爭鳴,互相攻難,〈韓非子‧顯學篇〉謂「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知儒,猶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孟氏即孟軻,孫氏即孫卿。百家之學,各立門戶,各是其是,即儒門之中亦分派系,或「術謬學雜」而言論失真,或「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是故荀子在當時指出有「賤儒」、「俗儒」一般敗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