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老師──孔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第一文化名人──孔子
因為周遊列國,你也可以稱他為──春秋第一背包客
但在古今中外占有崇高地位的他,也同時是個──吃貨&私生子
如果你的老闆出身超級貴族,大學就讀的是「哈佛」,還是地球上最頂尖的「AI」專家,連「比爾蓋茲」看到他都畢恭畢敬、「教宗」也會為他走下教座。他給你超級高薪,遊艇、私人噴射機也隨你用,但是你就是看他不爽,我不知道你會不會遞出辭呈,但
──「孔子」真的「遞出辭呈了」!
孔子一生追求的《周禮》,並不屬於當時潮流,但是他自小就認定它的價值,他一生只有一次丟開《周禮》的規定,就是他平民身分母親去世時,希望能埋在貴族父親身旁,他先假裝把母親淺葬在亂葬崗,一個月後,某個夜黑風高的夜晚再把母親的棺木移到父親陵墓旁。另外,他娶同為孔姓的女子為妻,在同姓不婚的年代其實很怪,也是《周禮》所反對的,但他仍置之不理!
長大後的孔丘,成功開了補習班,招生很好,而且也當了官,名望好,政績也不錯。但是他老是要老闆聽他那一套,要讓人民生活好、要奉行《周禮》!(先求生活好,才會知禮:有錢才會進補習班的概念,也就是經濟成長掛帥)。因為利益衝突,他把魯國的三大權臣都得罪了。那些權臣可是頂尖的網紅,人們看他們好像投資人看巴菲特,但是孔子就是要按他的方式幹。權臣乾脆不理他,談什麼《周禮》?當時流行的兵法、是變法!人民生活要好?世界是為網紅而存在的。於是他--「遞出辭呈了」。
孔子帶著三千弟子開始到各國,推銷以《周禮》為基礎的理想世界。
他追求理想、他會「盜墓」,但是他不會因為理想之名打、砸、搶,也很重視處理人與事的細節。
孔子學生當中有位叫子路的,不但當了官,自己也辦慈善事業,人民非常感佩。孔子立刻向他建議說,如果用自己的名義做善事,不是搶了國君的風采?所以要他向國君報告,然後以國君的名義做好事。這樣可以創造雙贏,大家都開心。
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子貢回魯國公出,剛好外國元首來訪,魯國國君請他們一起參加國宴,子貢會後說,這兩個國君看起來很快就會掛啦!一個月內,果不其然雙雙死去。子貢到處宣揚說:「我的預言就是這麼神準!」這件事被孔子聽到了,馬上告誡他:「這叫『「不幸言中』,會惹禍事的。」
你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麼嗎?如果比爾蓋茲在你身旁現身,提供你資源,告訴你應如何做,你會不會放下自己心中的理想?孔子身旁真的有個比爾蓋茲,那人就是子貢。你知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如果不是子貢,不會有這件事。孔子也和子貢非常要好,孔子死後,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不過他不是孔子選定的接班人,孔子選定的接班人是顏回。比身世、比政治能力、比財富,顏回不如子貢,但是談到著書立說,孔子認為顏回是最佳人選。
假設你的理想是開間出版社,而有一天張忠謀要投資你一起開個晶圓廠,你會說好,我馬上改變我的志向?還是說不好,我就要是開出版社。而「孔子」就是選擇後者。孔子死守信念,不受外界的影響。你也可以死守你的信念,而不被外界帶著走嗎?
顏回死後,父親顏路(也是孔子的學生,應是孔子母親的親族)來向孔子借車,希望把車拿去賣了,在顏回的棺外加一層槨。孔子回說:「我還要用車。」其實心裡想的是按《周禮》規定,沒有貴族身分的人,是不可以用槨的。弟子們看孔子暨難過又彆扭,於是合力出了錢,依顏父的意願完事。
孔子的一生算不算成功,世界沒有依他的理想進行,也沒有一個國家採用他的建言——大家要崇尚道德、遵守禮儀、安分守己、人民安居樂業沒有征戰、君王賢明、臣子奉公守法的美好世界。他最愛的學生子路,為了服侍的國君受難,62歲千里奔襲,被打倒在地時,整理好自己的衣冠,被砍成肉醬。他最器重的學生顏回,英年早逝。他周遊列國時被人追殺、幾乎餓死。很多說人他的成就還不如子貢。
他哭泣、他失望,到頭來也不得不放棄,但是他始終──堅定信念,不後悔。
讀這本書,放下成敗,盤點你心中的理想,也許時不我予,但是你可以活得像孔子。
當你看完這本書,你會重拾心中的理想
天下英雄誰領先?黑暗時期的軍事將領、15世紀的航海家、20世紀的鐵路大亨,如今則是資訊鉅子。不管你再行、再好,你沒有攀上主流,你就不會是頂尖人物。但是不走主流路線又怎樣?2000年前的孔子早已做了示範。不要管潮流,學孔子,做自己吧。
職場「詐術」,盡在論語中
孔子及其門徒在應對人事時,其實藏有許多機巧(雖然有幾個嘴吧賤)。例如,子貢的出使。齊國權臣為了立功率兵攻魯,孔子是魯人,想救祖國,派子貢至齊軍大營對權臣說:「魯國弱小,吳國強大。如果你打魯國,一下就攻破了,你哪有油水可以撈?打吳國,全齊國動員讓你用不好?」
權臣說,好,不過我己經出兵魯,轉彎攻吳,不好看。子貢說:「我去吳國,要他出兵攻你。」
子貢至吳對夫差說,齊攻打周的宗室魯國,你如果出兵攻齊,立刻取得中原諸國的正視,你就不再是蠻夷之國了。夫差說,我很想被中原諸國看重,但是我背後有個勾踐,一天到晚要搞我。子貢說,「我去請勾踐幫你。」
於是他又去越國和勾踐說,「如果你出兵助夫差,他就會出兵北上,和中原諸國打個沒完,你就有機會幹掉他」。勾踐心想有理。
最後子貢到晉國,對晉國說,小心「吳國」。而後回到孔子身邊。
最後的結果是「吳、晉、齊」三國打成一團,吳國被越國所滅。
孔子有理想,但不是無謀之人,只是他不願意為了權位妥協,只好周遊列國。不過在全書中,仍然展現他和門生處理世事的技巧及智慧。
「商鞅」是孔門弟子?
子夏承襲了孔子務實的作風,他和弟子說,如果和國君關係好,他信任你,你就算和他爭執,他也認為你是為了他好,採納你意見的機會就多。如果和國君關係不好,你可以做個忠臣烈士,但是理想無法推行,這要怪國君還是你呢?你是要和國君賭氣,還是推行自己的理想呢?
子夏為孔子的學說注入務實的因子,而商鞅則是子夏的一個徒孫。本書讓你重新省思儒家思維的「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