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法國文壇至高榮譽費米娜文學獎得主、羅蘭 • 巴特傑出弟子第一手師生情緣誌 重現那段追隨巴特、浪遊巴黎知識圈的黃金年代
巴特迷必藏的大師直擊側寫!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托瑪女士為法國文壇名家、著名思想史家、費米娜文學獎得主,文風細膩,深具雅致,尤其擅長出入歷史掌故之間,提煉筆下人物最生動精微的多面肖像。而她,曾受教於當代文藝思想名家羅蘭 • 巴特,並在巴特指導之下撰寫博士論文。這本側寫大師的致敬小書,以近乎零距離的直擊視角,原音原地重現巴特所在時空的追懷場景,為七○年代人才湧現、靈光四射的巴黎知識圈,寫下深刻迷人的註腳。托瑪眼中的符號學泰斗,不再只是活在「零度書寫」中的「神話」分析師,而是一位沐浴在西南方家鄉天光中的「日常」沉思者:他以帶有「天鵝絨般豐腴肉感」的嗓音迷倒眾人,穿著湖水綠的柔棉衣裝,渾身散發一股呵護感與輕柔勁,筆下的藍墨水在講究的紙張上添加思緒的色彩;他也在冬日花園的幽黯影像中,滌化了對母親的哀思悼殤,卻在跨時空與歷代史家心神交會時犯了偏頭痛;他還帶有一點「宅在家裡」的傾向,出門一走遠就會不小心迷途,找路去朋友家吃飯,最終變成狼狽不堪的行軍遠征……當年正青春的學生托瑪,就在如此近身親炙的「巴特流」浸潤中,走出了年少不羈的迷惘時光。而這一切,都要從「載歌載舞、流連酒吧」的研討課,以及那通「潑婦罵街」的電話開始說起……
【香塔勒 • 托瑪眼中的恩師巴特】
〔巴特的嗓音〕
巴特的嗓音與用詞咬字,具備某種質感,足以作為靜默的鄉愁印記,僅僅聽他說話便令人滿足。他的音色訴說了一種渴望與悔恨。每回聆聽都是一場獨具特色的聲音演出:智慧火花的快速連結、緩慢的發音和帶有豐腴肉感的聲線,根本是天生的聲樂家。聽巴特說話,如聆聽歌聲,樂音貫穿在他的言談之間。
〔巴特的書房〕
巴特並不是在寫字,而是在勾畫、潤色、抄錄。他筆下的藍墨水為空白的紙頁填上了色彩,他把紙張在文件匣裡分類排好,或把它們整整齊齊地堆成一落一落;他割裁、刪改,在字句前後來來回回,然後重新落筆、勾描、剪剪貼貼、把紙片夾起來。他細心觀察,凝神注視,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巴特的穿著〕
巴特在穿著打扮的選擇上並不敷衍馬虎,即便他排斥新潮,卻非常在乎布料的材質、棉紗的精巧、毛衣的柔軟、圍巾的絲紋。他身上穿的衣服總散發出一股呵護感與輕柔勁──近乎膚質。衣著的色彩從不刺激強烈,毫無侵略感,通常都是灰藍色系、湖水綠或粉彩色,融合了面容的蒼白,凸顯了雙眼的湛藍秋波。這組色彩造就了一種由微笑、語調、姿勢與態度聯手催化而成的諧和氣場。
〔巴特的粉絲力〕
巴特移動往來的時候,通常都有一群忠實的「朝臣」相伴,他們對新來的人惡目相向,試圖趕走對方,就像僕人拿著驅蠅撢保護主人免受蟲子嗡鳴騷擾。這真是詭異的經驗:在巴特的研討課中,所有人說話都帶著巴特的口吻,對他的矯飾風格及新詞新語有樣學樣,下意識地被感染,模仿起他的習慣小動作。學生們化身成一隻又一隻的「博學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