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一座島: 築堤逐水、徵土爭權, 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 | 拾書所

城中一座島: 築堤逐水、徵土爭權, 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

$ 474 元 原價 600
外界看來破敗、待開發的社子島,有著你所不知道的面貌 豐富文化、聚落人情、河岸水路、小農耕作 從社子島開發案思考:臺灣需要什麼樣的都市計畫?   社子島,是臺北市一方特殊的區域。南面淡水河,遠眺蘆洲;北面基隆河,對望關渡,這裡曾是大臺北地區重要的蔬菜產地,一條主幹道通往臺北市中心。社子島掛著首都的門牌,但又如都市的異地,保有農田、水道、船屋、工廠、宮廟與低矮失修的房屋。對許多人來說,社子島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位於兩河間沙洲,社子島被劃作不宜高強度開發的「洪泛區」,一九七○年以來的「禁限建」政策,使居民無法自由修繕或增改建房屋,愈發破落的建築,激起的是更積極的改變呼聲,然而「發展」在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樣貌。五十年來輪番上任的政治人物提出各種開發計畫,從「色情專業區」、「海上遊樂區」、「河濱之春」、「臺北曼哈頓」到「生態社子島」計畫,無一不是將這片首都僅餘超過三百公頃的土地極盡經濟利用,而忽視了在地居民、地方文化與自然環境條件。   看似「亟待開發」的社子島,實際上有著豐富深厚的獨特紋理:元宵弄土地公、祖公會、流水神像、小農耕作、寮子共餐、鄰里關照網絡、河濱船屋等,都是都市人稱羨的現在進行式。   都市計畫有除舊布新,全面夷平之外的做法。保留文化底蘊與地方紋理,更有助於創造空間、自然與人的和諧關係。透過社子島的案例,也能進一步討論:公民參與的都市計畫、多元共榮的開發想像、考量承洪韌性及生態系服務的建設、區段徵收之外的土地開發工具,以及,我們希望有怎樣的居住生活?   本書最後,以空間規劃專業,拆解社子島開發問題,並且列舉國外案例作為參照,期望能擴大對於「發展」的想像,並思考:臺灣需要什麼樣的都市計畫?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