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生物學」教科書都從「細胞」開始講起,學生開始接觸這門課,學習興趣就被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生物學給嚇跑了。
作者朱錦忠老師最初編寫本教材第一版時,即以「生活化」和「本土化」為目標,撰寫這本貼近我們個人也貼近我們生存環境之生物教科書,在舉例印證時,盡量以本地生活可以看到的事例或現象作說明,以期引發學生的興趣與共鳴;在內容編排上,則以生命的起源、演化、分類等宏觀生物學為始,帶領學生認識整個生物世界,之後再引導學生認識細胞學、遺傳學等微觀的部份,以免學生在一開始時就被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生物學內容給嚇跑了。另外,為能因應本地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學制特性,作者有別於翻譯書籍過於發散式的旁徵博引,改採聚歛式的撰寫方法,把握層次分明、架構清晰、淺顯扼要等原則,符合本地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學制特性,讓師生雙方,能在學時有限的條件下收到最佳的教學成果。
本書第一版於2009年出版後即廣受許多老師認同並採用為教科書,數次加印,並於2014年大幅修訂出版第二版。可惜朱老師英年早逝,本書多年無法更新改版。幸得陳德治老師同意修訂改版,並徵得朱老師著作權繼承人同意,成為本書共同作者,依據最新生物學研究結果為本書進行修訂,讓本書獲得新生。
第三版最大的變動是將生物的分類系統,從過去慣用的「五界說」修改為近年廣為學界認同的「三域說」,並將部分生物所屬分類階層進行調整,以祈能提供讀者更多與時俱進的內容,與世界接軌,同時亦能延續原作者朱老師的良苦用心。
全書共8章,各章節之間穿插編有「延伸學習」專欄,提供基本的知識背景、不同觀點的辯證、台灣本土可見的例證,章末編有「本章綱要」及「學習評量」,引導讀者對整章統整複習,並評量學習成果。學習評量的解答以QR Code提供讀者掃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