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清帝國與西方列強簽訂天津條約,臺灣開放四座通商口岸分別為,安平、打狗、滬尾、基隆,1862年淡水通商委員李彤恩,由福州將軍文清指派,渡臺協助首任監督區天民開設海關,並擬定臺灣通商章程。李彤恩也扮演著華洋糾紛的調停者,如馬偕博士、英商陶德,都曾在他的調停之下,解決在臺灣所面臨的衝突事件。
李彤恩的職涯經歷淡水開港、開山撫番、清法戰爭、臺灣建省、洋務新政,是清末臺灣史中,少數在任時間長達27年的歷史人物。1884年清法戰爭時期,向劉銘傳獻策,將淡水港封閉,進行填石塞港、安設水雷,以防法軍長驅直入臺北城,最後在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的指揮下,成功擊退法軍於灘岸。清法戰爭後臺灣建省,由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命李彤恩與耶穌教會傳教士馬偕,協調戰爭期間淡北七座教堂遭拆毀賠償一案。馬偕博士稱其公正友善,李彤恩也是他在臺灣最好的朋友之一。臺灣建省後李彤恩也協助推行多項新政,如開禁硫磺出口、水陸電報線之設立、鐵路招商募股,在他的努力之下各項工作陸續進行。本書透過中文、英文、法文、日文等各方史料,希冀還原淡水通商委員李彤恩在臺事蹟與滬尾戰役之歷史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