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後七子之首傲狂墨客李攀龍: 倡導復古與求真、主盟文壇二十餘年, 風雅長留白雪樓 | 拾書所

明後七子之首傲狂墨客李攀龍: 倡導復古與求真、主盟文壇二十餘年, 風雅長留白雪樓

$ 315 元 原價 350
來到人間,是為了替黯淡的夜空增添一道耀眼的光芒 離開世界,是為了向貧瘠的大地遺留一卷風雅的華章 為官者,公正無私,依法守紀; 為文化傳承者,鏟削巧利,滌濯滓垢; 他內心簡明疏曠,清澈坦蕩,品格堪為士林之典範 ──滄溟先生李攀龍 ▎不與時俗同流合汙 諸郎難得意,非是敢沉冥。 拙宦無同病,清時有獨醒。 千家寒雨白,雙闕曉煙青。 又值高樓雁,寥寥不可聽。 嘉靖年間,歪風邪氣盛行,皇帝胡亂發威,大臣們脅肩諂笑,士大夫階層的正直之士性命難保,名和利都掌握在權臣手中,官員的升降沉浮全由皇帝的喜怒來定…… 李攀龍知道自己是不合時宜的人,難以擺脫這種腐朽的政治圈子、官場因循的作風、複雜的人事關係。他只能以詩歌創作來抒發個人的心志。他如雲天之間穿行的白鶴,將情懷寄託於山光水色。但他也不願當一隻縹緲孤鴻,有時,他也結交一些情投意合的上司,但更多的是與志同道合者以詩文相友善。 ▎結社唱和調相同 萬里銀河接御溝,千門夜色映南樓。 城頭客醉燕山月,笛裡寒生薊北秋。 胡地帛書鴻雁動,漢宮紈扇婕妤愁。 西風明日吹雙鬢,且逐飛蓬賦遠遊。 趁公務清閒,李攀龍創作了大量詩歌,並在同僚詩社和同鄉詩會的唱和酬答中,漸漸有了不小的知名度。在此期間,結識了志同道合的終生好友王世貞。 嘉靖二十七年中秋佳節,聞名遐邇的老詩人謝榛第一次赴京,其間與李攀龍、王世貞等詩人相識。他們聚集在一起飲酒賦詩、探索詩歌創作的未來。四年後,當謝榛再次來到京城後,李攀龍、王世貞與徐中行、梁有譽、宗臣、吳國倫等人邀請謝榛,結為詩社,一共七人,人稱「七才子」。 ▎辭官歸隱白雪樓 伏枕空林積雨開,旋因起色一登臺。 大清河抱孤城轉,長白山邀返照回。 無那嵇生成懶慢,可知陶令賦歸來。 何人定解浮雲意,片影飄搖落酒杯。 陜西巡撫殷學聽聞李攀龍有極高的文名,竟以居高臨下的架勢,向李攀龍下了個文書命令其執筆。李攀龍頓感受辱,便寫了一篇〈乞歸公移〉並要求告病還鄉。明嘉靖三十七年夏秋之交,未等吏部批准,四十五歲的李攀龍就拂袖而去,回到了濟南。 嘉靖三十八年,在王世貞的建議下,李攀龍用積蓄興建「白雪樓」。從此,李攀龍隱居高臥,不再與名利場中的官員、富商來往,對志趣不合者,更是閉門不見,只與情投意合的文朋詩友聽琴賦詩。 【一斷朱弦空日月,長留白雪照乾坤】 隆慶四年八月十九日,李攀龍走了…… 不再去憶那段春來歸夢的過往;不再去看那幅蒼龍半掛的滄桑; 不再去聽那支琵琶一曲的感傷;不再去想那封春盡鴻書的惆悵。 李攀龍去後,有各種褒貶不一的評價, 可在這喧囂的塵世,誰人不被評說? 即使是皇帝和權貴又如何,何況是一傲狂的墨客。 本書特色:李攀龍曾倡導文學復古運動,為「後七子」的領袖人物,被尊為「宗工巨匠」。本書從李攀龍出生、成長、創作一直寫到入仕、辭官、建白雪樓、復出、去世,將其人生起伏、詩文創作、時代風雲以及白雪樓巧妙連接。李攀龍一生創作詩歌一千四百餘首,尤以七律成就最高,其詩歌具有宏麗響亮、雄渾壯美的風格,堪稱明代詩歌之明珠。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