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生清楚的切割為兩個全然不同的時期。無論待人處事或學問理想,都有很大的轉變。正如蔡仁厚在悼念王淮教授一文中所不解的:「中年以前.常相聚首,論東論西,中年以後,行跡漸疏,難得面敘」(見本書233頁)。作者生前反省自己的改變,說;之前因為過繼給儒家,要為孔孟盡孝,之後認祖歸宗、回歸道家、還其本來面目,清靜無為,神隱谷中數十年。
《詹詹集——王淮論文及其他》中七篇論文正是之前他追隨牟宗三先生,熱衷於儒學,為中國文化辯護的文章。牟先生曾肯定他說:「來台後,為諸生講授中國哲學,王淮君所得獨多,乃將所譯資料授之,王君潛心玩索、心領神會、乃撰為此文。於神善、神意、神智、神愛、神力、一一予以疏導補充,而以究竟了義為歸」。(見本書15頁)
《詹詹集——王淮論文及其他》中七篇論文正是之前他追隨牟宗三先生,熱衷於儒學,為中國文化辯護的文章。牟先生曾肯定他說:「來台後,為諸生講授中國哲學,王淮君所得獨多,乃將所譯資料授之,王君潛心玩索、心領神會、乃撰為此文。於神善、神意、神智、神愛、神力、一一予以疏導補充,而以究竟了義為歸」。(見本書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