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爭點地圖 (國家考試、法研所/3版) | 拾書所

刑法爭點地圖 (國家考試、法研所/3版)

$ 409 元 原價 430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為什麼要買這本?作者告訴你
本書透過兩百多個爭點的說明,將刑法的重點一網打盡,非常適合讀者考前最後衝刺階段使用。有了本書相伴,您的國考準備之路將不再孤單,因為周易和法夫子會是您最堅實的後盾,直至您金榜題名時。


目錄1
一、本書特色 1
二、司律考試最新命題大綱—刑法 2

A刑法總則
Chapter 1刑法基本概念 A-1-1
刑法之效力 A-1-1
一、時之效力 A-1-1
 於民國95年7月1日後,刑法第2條修正為「拘束人身自由」
 與「非拘束人身自由」處分★★☆☆☆ A-1-1
 「法律變更」有哪些類型?哪些情形並非法律變更?★★★★☆ A-1-2
二、地之效力 A-1-2
 在「大陸地區」犯罪,是否屬於在我國領域內犯罪?★★☆☆☆ A-1-2
 「駐外使領館」是否屬於我國領域?★★☆☆☆ A-1-3
三、外國裁判之效力 A-1-3
1複勘原則(刑§9本文) A-1-3
2併算原則(刑§9但書) A-1-3
四、人之效力 A-1-3
 「免責權」與「免訴權」應如何區分?★★☆☆☆ A-1-3
刑法之立法解釋—以公務員為例 A-1-4
一、身分公務員(刑§10Ⅱ①前段) A-1-4
1依法令服務 A-1-4
2法定職務權限 A-1-4
二、授權公務員(刑§10Ⅱ①後段) A-1-5
1其他 A-1-5
2公共事務 A-1-5
3法定職務權限 A-1-5
三、委託公務員(刑§10Ⅱ②) A-1-5
 公立大學教授核銷科技部研究經費,是否為授權公務員?
 ★★★★★ A-1-6
 依政府採購法規定,負責採購案之監工及驗收事務之人員,
 是否為授權公務員?★★★★★ A-1-7
Chapter 2犯罪三階層審查體系 A-2-1
不法構成要件該當性階層 A-2-2
一、作為犯與不作為犯之審查體系 A-2-2
 「作為犯」與「不作為犯」應如何區分?★★★☆☆ A-2-2
1作為犯 A-2-2
 何謂「相當因果關係」?★★★★★ A-2-5
 間接故意與有認識過失應如何區分?★★★☆☆ A-2-7
2不純正不作為犯 A-2-9
 純正不作為犯與不純正不作為犯應如何區分?★★★☆☆ A-2-10
3加重結果犯 A-2-13
 「能預見」所指為何?★★★★★ A-2-14
 間接故意、有認識過失、加重結果犯「預見」之異同?
 ★★★★★ A-2-15
 基本行為與加重結果間,應具有何種因果關係?★★★★☆ A-2-15
二、構成要件錯誤 A-2-17
1前理解:刑法上常見之錯誤分類 A-2-17
2意義 A-2-17
3客體錯誤 A-2-17
4打擊錯誤 A-2-18
5因果歷程錯誤 A-2-18
違法性階層 A-2-21
一、阻卻違法事由 A-2-21
1正當防衛 A-2-21
 現在與過去、未來之區別?★★★★★ A-2-22
 「誤想防衛」是否屬於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之差別何
 在?★★★★☆ A-2-22
 何謂「持續性危險」?可以主張「正當防衛」或「緊急避
 難」?★★★★★ A-2-22
 「互毆」行為可否主張正當防衛?★★★★☆ A-2-24
 報復行為可否主張正當防衛?★★★★☆ A-2-24
 若侵害行為僅處於「預備階段」,是否符合現在性要求?
 ★★★★★ A-2-24
 應如何認定侵害是否已屬「過去」?★★★★☆ A-2-25
 對於動物的攻擊行為,能否主張正當防衛?★★★★☆ A-2-26
2緊急避難 A-2-28
 緊急避難所保護者,是否僅限於刑法第24條第1項之四種
 法益?★★★★☆ A-2-29
 針對社會利益的急迫危難,能否因緊急避難而不違法?
 ★★★☆☆ A-2-29
 「自招危難」可否成立緊急避難?★★★★★ A-2-30
 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難之異同?★★★★★ A-2-32
3依法令之行為(刑§21Ⅰ) A-2-33
4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刑§21Ⅱ) A-2-33
5業務上正當行為 A-2-34
二、容許構成要件錯誤 A-2-35
1意義 A-2-35
2理論依據 A-2-35
 何謂「誤想防衛」?★★★★★ A-2-36
罪責(有責性)階層 A-2-37
一、責任能力 A-2-37
1意義 A-2-37
2內涵 A-2-37
3種類 A-2-37
二、原因自由行為 A-2-37
1學說理論 A-2-37
2類型 A-2-38
 原因自由行為於犯罪三階層體系中應如何判斷?★★★★★ A-2-39

三、寬恕罪責事由 A-2-41
1概說 A-2-41
2防衛過當 A-2-41
 有哪些防衛過當之類型?★★★★☆ A-2-42
3避難過當 A-2-43
四、禁止錯誤 A-2-43
1意義 A-2-43
2類型 A-2-43
3法律效果 A-2-43
不法與罪責以外之犯罪成立要件 A-2-44
一、客觀處罰條件 A-2-44
1意義 A-2-44
2學說之例 A-2-44
 刑法第185條之4「致人死傷」要件應如何定位?★★★★☆ A-2-44
二、個人阻卻或解除刑罰事由 A-2-45
1個人阻卻刑罰事由 A-2-45
2個人解除刑罰事由 A-2-45
Chapter 3犯罪行為階段 A-3-1
預備犯 A-3-2
一、預備行為 A-3-2
1實務見解 A-3-2
2學說見解 A-3-2
二、形式預備犯vs.實質預備犯 A-3-2
1形式預備犯 A-3-2
2實質預備犯 A-3-2
 形式預備犯能否成立教唆犯或幫助犯?★★★★☆ A-3-2
未遂犯 A-3-3
一、普通未遂 A-3-3
1處罰基礎:印象理論(主客觀混合理論) A-3-3
2著手 A-3-3
 重要的著手理論★★★★★ A-3-3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著手應如何認定?★★★☆☆ A-3-4
 間接正犯之著手應如何認定?★★★☆☆ A-3-4
二、不能未遂(不能犯) A-3-5
1意義 A-3-5
2分析 A-3-5
3種類 A-3-5
4迷信犯 A-3-6
5幻覺犯 A-3-6
 普通未遂與不能未遂之區別★★★★☆ A-3-6
三、中止未遂(中止犯)、準中止未遂(準中止犯) A-3-7
1中止未遂 A-3-7
 未了未遂與既了未遂之區別★★★★☆ A-3-8
 實務如何於個案中判斷行為人是否出於「己意」中止犯行?
 ★★★★☆ A-3-9
2準中止未遂 A-3-12
Chapter 4正犯與共犯 A-4-1
正犯論 A-4-1
一、正犯與共犯之區別 A-4-1
1實務:主客觀擇一標準說 A-4-1
 共同正犯與幫助犯應如何區分?★★★★☆ A-4-2
2學說:犯罪支配理論—劃定正犯之類型 A-4-2
二、間接正犯 A-4-2
1意義 A-4-2
 間接正犯於實務上之意義為何?★★★☆☆ A-4-3
2存在原因—填補處罰漏洞 A-4-3
3主、客觀要件 A-4-3
4成立態樣 A-4-4
5間接正犯與錯誤 A-4-4
 何種犯罪類型無法透過間接正犯之方式實施?★★★☆☆ A-4-5

三、共同正犯 A-4-6
1意義 A-4-6
 實務如何認定行為人成立共同正犯?★★★★★ A-4-6
2成立要件 A-4-6
 共同正犯中若有「無責任能力人」,能列入人數之計算?
 ★★★★★ A-4-7
3基本類型 A-4-8
 相續共同正犯應否對加入「前」之行為負責?★★★★★ A-4-10
4既、未遂 A-4-11
 共同正犯之脫離?★★★★★ A-4-12
5中止未遂 A-4-14
6共同正犯之逾越與錯誤 A-4-14
7特殊類型—加重結果犯與共同正犯 A-4-15
 何謂「加重結果犯之共同正犯」?★★★★★ A-4-16
8不成立共同正犯之情形 A-4-18
 何謂「任意共犯」?何謂「必要共犯」?★★★★☆ A-4-18
共犯論 A-4-20
一、共犯從屬性 A-4-20
二、教唆犯 A-4-21
 教唆犯之審查體系為何?★★★★☆ A-4-21
1成立前提—被教唆人已實行犯罪(即正犯之行為已違法) A-4-22
2客觀要件 A-4-22
 教唆犯與共謀共同正犯之異同?★★★★☆ A-4-22
 「共同教唆」是否成立教唆犯之共同正犯?★★★★☆ A-4-22
3主觀要件—教唆之雙重故意 A-4-23
4既、未遂 A-4-23
5教唆犯之過剩與錯誤 A-4-24
三、幫助犯 A-4-27
 幫助犯之審查體系為何?★★★★☆ A-4-27
1客觀要件 A-4-27
 教唆與幫助之區別?★★★☆☆ A-4-28
 何謂「相續幫助犯」?★★★★☆ A-4-28
 幫助犯vs.共同正犯★★★★☆ A-4-29
 何謂「中性幫助行為」?★★★★☆ A-4-30
 幫助犯之因果關係★★★★☆ A-4-30
2主觀要件 A-4-31
 教唆犯與幫助犯有何異同?★★★★☆ A-4-32
四、連鎖共犯 A-4-33
正犯、共犯與身分 A-4-34
 刑法第31條第1項與第2項應如何適用?★★★★☆ A-4-34
一、刑法第31條第1項—純正身分犯(不法身分) A-4-35
1意義 A-4-35
2案例與分析 A-4-35
二、刑法第31條第2項—不純正身分犯(罪責身分) A-4-36
1意義 A-4-36
2案例與分析 A-4-36
Chapter 5競合論 A-5-1
行為單數與行為複數 A-5-2
一、行為單數之思考面向 A-5-2
1自然意義的一行為 A-5-2
2自然的行為單數 A-5-2
3法的行為單數 A-5-2
二、行為複數之思考面向 A-5-3
行為單數與行為複數之法律效果 A-5-4
一、行為單數之法律效果 A-5-4
1法條(規)競合 A-5-4
2想像競合(刑§55) A-5-4
 因應牽連犯、連續犯廢除後之(新)想像競合犯 ★★★★☆ A-5-5

二、行為複數之法律效果 A-5-6
1與罰前、後行為 A-5-6
2數罪併罰 A-5-6
 連續施用毒品之行為,應如何評價?★★★★☆ A-5-7
 對於多次販賣毒品之行為,應如何評價?★★★★☆ A-5-8
Chapter 6刑罰論 A-6-1
刑罰的種類 A-6-2
 對第三人利得沒收★★★★☆ A-6-4
 共同正犯間之犯罪所得沒收★★★★☆ A-6-4
 「中性(必要)成本支出」是否為「犯罪所得」?★★★★★ A-6-5
 刑法第38條之1「優先發還被害人制度」之立法基礎 ★★★☆☆ A-6-6
 應發還被害人的犯罪所得類型為何?★★★★☆ A-6-7
 若被害人已因犯罪行為人和解賠償而完全填補其損害,能否再對行為
 人宣告犯罪所得沒收?★★★☆☆ A-6-7
 發動單獨宣告沒收之原因為何?★★★★☆ A-6-8
刑罰之加重與減輕 A-6-9
一、刑罰加重之事由 A-6-9
二、刑罰減輕或免除之事由 A-6-10
累犯之加重 A-6-11
自首之減輕 A-6-12
刑罰之執行 A-6-13
一、易刑處分 A-6-13
1易科罰金(刑§41Ⅰ) A-6-13
2易服社會勞動(刑§41Ⅱ~Ⅶ) A-6-13
二、緩刑 A-6-15
三、假釋 A-6-16
時效 A-6-17
保安處分 A-6-18
一、分類 A-6-18
二、執行 A-6-18
1應於刑罰「前」執行 A-6-18
2應於刑罰「後」執行 A-6-18
三、應執行之日 A-6-18
1保安處分於刑罰執行「前」為之 A-6-18
2保安處分於刑罰執行或赦免「後」始執行  A-6-18
B刑法分則
Chapter 1侵害國家法益之犯罪 B-1-1
瀆職罪章(含貪污治罪條例、賄賂、圖利相關犯罪) B-1-1
一、概說 B-1-1
二、條文細說 B-1-3
1 要求、期約或收受—刑法第121條、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
 款不違背職務賄賂罪及同條例第10條財務追繳與沒收之對照&刑法第
 122條第1、2項、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5款違背職務賄賂
 罪及同條例第10條財物追繳與沒收之對照 B-1-3
 何謂「回扣」?★★★★☆ B-1-4
 何謂「要求」、「期約」、「收受」?★★★★☆ B-1-5
 「職務」應如何認定?★★★★★ B-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