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與理性的結晶
像霧,像雨,又像風。
這是許多親身遊歷過法國的異域遊人所帶走的最不成印象的印象。他們可以為艾菲爾鐵塔的壯美和尼斯海灘的旖旎風光而心曠神怡,可以徜徉於羅浮宮、凡爾賽宮的藝術氛圍之中而恍惚回溯到本世紀前的典雅瑰麗,可以品著一百五十年前的干邑白蘭地而體驗到法蘭西那古久的醇香和浪漫,甚至可以面不改色地置身於巴黎現代美術館那些抽象得一塌糊塗的線條、色塊之中而故顯其心領神會地附庸「瘋」雅。
但無論他們如何自以為是地以為已將法蘭西的智慧了然於心,對於那些活生生、隨處可見的法國人,他們卻只能三緘其口,或尷尬地搖搖頭,低聲慨歎:看不懂的法國佬!
關於法蘭西的代表是什麼?不用說外人,就連法國人自身也未文都能讀得懂自己。著名的歷史學家、政治家托克維爾在其《舊制度與革命》一書中就曾為自己的民族下了這樣的斷語;「一個固守原則,本性難移的民族,以致從兩、三千年前畫的圖像中還能把它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