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新一年中,《班門》各板塊的結構一仍其舊,分“門?內”“門”“門?外”。以“門”為界,門內,向大師致敬、取經、學藝;門,是作品,是被大師加持的“手藝”,是“匠心營造”;門外,是后生的操練、游歷、體驗。不論是營造,是設計,都是以人的尺度進行的,不論多么宏大的作品,*終是要走向人的生活中去,而我們的文章,將更加關照生活、關注日常。在文章編排過程中,我們期望能在這個結構中發掘出一種時間的維度,“門內”是回憶,是歷史的一角;“門”的作品,則是歷經時光釀造的出產的“好酒”;“門外”則清晰地將藝術、設計、生活美學的線索引至當下乃至未來。
2017年*期的主題是“方”。我們講述一座方形城市的造法,也講述一枚郵票的故事;我們說西方教堂呈現的形狀,也揣摩東方漢字演變的歷程;我們嚴肅地探討當代藝術的問題,也帶你領略時尚先鋒香奈兒的建筑品位;我們品味方正的老北京城門之美,也看看現代建筑史上“方盒子”建筑的神韻;我們帶你從古老建筑的天井深入徽州商人的歷史,也從觀察一道筆觸開始,解剖中國畫的秘密。
陳愉慶,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奉化。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協會員。20世紀80年代,陳愉慶、馬大京夫婦共用“達理”筆名著有小說、劇本多種,屢獲全國各種文學獎項。后旅居美國,現重拾筆墨,已有描繪舊金山硅谷華人生活系列作品問世。如長篇小說《飛舞芳鄰》《如若不曾相識》《不再承諾》,中短篇小說《帶我回家》《伴你同行》《空巢》等。
喜仁龍,瑞典藝術史學家。曾供職于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斯德哥爾摩大學等機構,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20年起六次來華,對中國古代建筑、雕塑、繪畫藝術有深入研究,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墻和城門》(1924)、《中國雕塑》(1925)、《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1926)等。
常江,本名成其昌,1943年生于吉林舒蘭。語言學教授,帳篷詩人,中國地質圖書館原館長,中國楹聯學會創建人,中國國土資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