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饥荒 | 拾書所

贫困与饥荒

$ 131 元 原價 145

內容簡介

有許多關於貧困的事情是一目了然的。要認識原本意義上的貧困,並理解其原因,我們根本不需要精心設計的判斷準則、精巧定義的貧困度量和尋根 問底的分析方法。那些關於窮人的冗長囉嗦的經院研究,那些使用《李爾王》中諸如“居無定所、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疲憊不堪”等繪畫般的描述,難免會使人感 到厭煩。有些事情,就像李爾王告訴瞎子格洛斯特的那樣,“一個人不用眼睛看就能知道事情是如何發生的”。的確,有許多關於貧困的事情就是這麼一目了然。

但是,並非所有關於貧困的事情都是如此簡單明瞭。當我們離開極端的和原生的貧困時,對於貧困人口的識別、甚至對於貧困的判斷都會變得模糊不清。目前,可供 使用的貧窮識別方法有許多種(如生理上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相對貧困等),不過,每一種方法中都還存在大量有待解決的技術問題。另外,要從整體上描繪貧 困,還必須超越對貧困人口的“識別”,因為,要在貧困人口特徵的基礎上形成關於貧困的整體畫面,“加總”問題將無法回避。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貧困產生 的原因是很難回答的,貧困的直接原因往往比較清楚,無需做太多分析,但其最終原因卻是模糊不清的,是一個還遠遠沒有定論的問題。在近期關於饑餓現象原因的 研究中,貧困的起因具有特殊重要性。

這本專著所關注的正是這些問題,本書的重點是關於饑餓的一般原因和饑荒的具體原因。第1章從一般意義上引入了基本方法,包括對“權利體系” 分析。之所以在詳細論述貧窮概念之前就進行這一分析,是因為“權利方法”是這本著作的核心。第2章和第3章研究了關於貧困的概念和度量問題。第4章從一般 意義上論述了饑餓這一特殊問題。第5章分析“權利方法”。隨後幾章分析了發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案例:1943年的孟加拉大饑荒(第6章)、1973至 1975年的埃塞俄比亞饑荒(第7章)、70年代早期非洲薩赫勒地區的饑荒(第8章)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國饑荒(第9章);第10章是關於“權利方 法”的總結,即在具體層面上分析了一般貧困與權利體系的聯繫。
本書有四個附錄。附錄A給出了權利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交換權利的公式化分析。附錄B借助於一些模型說明了“交換權利失敗” (failure of exchange entitlement)在饑荒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附錄C研究了貧困的度量問題,詳細闡明了已經得到應用和已經提出的各種度量方法。最後,附錄D以 1943年孟加拉大饑荒為例,分析了饑荒死亡人口的分佈問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