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編輯手記農曆庚子年春節剛過,短短一個月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令人始料未及。在面對病毒傳染威脅下,最大的影響,來自人類的恐懼。因為恐懼,許多善性,被激發出來;也因為恐懼,許多惡性,也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
孟子性善論,荀子性惡論,在這場疫情中,如果二子還在,可以產生多少故事。近幾年,實用主義當道,大學求學莫過於未來就業考量,產生大學技職化隱憂。對於中文人來說,中文的「實用性」在哪裡?變成中文學系在課程設計上的一個問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四年學習,要培養的是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彰顯發揮自身本有的德性,並推己及人,進而達到窮究圓滿學問的境界。所希望養成的是「大人」之學,而非單純的「小人」技藝。在養成教育的過程當中,從本身做起,透過學習,訓練思考、判斷的能力,進而在學問上有所精進,在道德上也有所啟發。在這樣的精神下,就讀中文系,或修讀大學國文的學生來說,應該是最好的學習機會。但在「就業」的大旗底下,似乎這樣的機會,變成是一種被檢討的對象,好像「不實用」了。
事實上,就讀中文系或修讀大學國文,並非不實用,而是要運用方法和機會來創造實用。中文人飽讀詩書,研習歷代前賢的著作,除了情感的陶冶、辭藻的訓練、文章的創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邏輯的思辨,經驗的累積,歷史的借鑑,道德的養成。所以,讀中文系,所學並非「無病」呻吟,而是面對「有病」時的當鳴則鳴。
要一鳴驚人,必須要有內涵,有想法。內涵與想法來自知識的累積,也就是所飽讀的詩書。所以學習的「知識」,只要再自我精進,學會一種「技能」,就能夠把「知識」發揮出來,就能夠「應用」。百工百業,方法何其多種?大學課堂上如何能教?如何能教透?其實,只要確定人生的職涯和方向,透過「知識」背景,主動觀察、學習,便能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上,有發揮的空間,甚至可以更有底蘊,發揮得更好。
此外,「機會」的把握,也很重要,運用機會,將自己所長,展現出來。在適當的時候,發揮自己的能力!但前提是,自己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了?「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三個境界的呈現,其實就是積累與發揮的過程。「機會,稍縱即逝,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機會不能只是等待,而是要自己開創。有心人,便能俯拾即是。
面對本次的疫情,相信在各種新聞的傳播下,人心惶惶之際。中文人面對此刻,如何思辨消息的真假,如何判斷事實的依據,如何安定自己的內心,如何掌握立身與行事,進而推己及人,讓周遭的人,能夠安心,能夠平靜,順利度過此次大患。相信是中文人實用發展最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