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臺製聲響】如果世界因視覺而立體,那麼能否為了聽覺而流動?我們如何聽/見聲音的形狀?聆聽如何連接地方與社群?詩歌如何製造聲響?如何聽見聽不見的聲音?當我們朗誦,和諧與不和諧的聲音是否開始對話?
聲音記憶時代,顯影政治,帶來不同以往的文學景觀。當我們連接感官,按下播放鍵,或者以耳貼牆,沉入不願意閉起來的耳朵。拋棄慣性,也就開啟幾種主義,數種狀態。
–聽的可能–
聽覺潛礦脈:聲音(文化)研究與聲音藝術◎廖于萱
–聲音的房間–
流動的聲音現場──聽說聲音工作室◎施友傑
城市的聲帶:當歷史建築成為文學跨藝基地◎藍念初
–文史聲軌–
聽見臺灣史的新趣味◎黃裕元
案前之字,耳中之聲:以聲音(景觀)重新想像臺灣文學◎高鈺昌
–按下播放鍵–
「肉聲」:一種台灣戲曲音樂的聆聽史◎林勝韋
成為我,成為你:臺灣金屬樂簡史◎金絲眼鏡
歌從哪裡來?排灣族山地流行歌謠卡帶的產製◎黃國超
留住臺灣的聲音:戰後臺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流行音樂發展簡史◎徐睿楷
–開放的喉嚨–
孤獨與不孤獨的聲音:鄭傑文×郭哲佑
–詩三百#聲響 「紅樓詩社」徵詩選刊–
貢獻那23條染色體的男人◎何歡
風剪樹◎飛也
跳跳糖一樣的夏天◎吳彧
–聲音物件–
聲景:記憶與思索◎劉芳一
雲朵磨擦的聲音◎賀婕
游牧之歌◎曾貴麟
–造音實驗–
表情、速度、音色◎王和平
金火島◎林寒
我們的假想國◎陳顥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