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雜誌, 十一月 | 拾書所

建築師雜誌, 十一月

$ 216 元 原價 240

內容簡介

獨樹一格的印度建築

文/廖慧燕
建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印度文明非常豐富,包括精美的繪畫和雕塑,在文學、哲學及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不少獨創性的貢獻,同時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誕生地,其中尤其在宗教及哲學部分,更是影響廣泛而深遠,迄今仍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印度獨特的哲學及宗教文化,深深反映在其生活及建築空間中,而在面對西方強勢文明的衝擊下,有不少建築師努力在現代建築中納入印度本土文化、技術工藝及氣候等特色,建立建築的恆久價值,也因而獲得世人的肯定,這可由去年印度建築師多西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得到充分的證明。

本期雜誌特別製作印度建築專輯,感謝季鐵男建築師的大力協助,從企劃、邀稿、到翻譯的審稿都一手包辦;另外這次專輯與過去有極大的不同,由於印度哲學、文化及思想的深奧獨特,翻譯雖已盡最大努力,擔心仍有未盡完備之處,所以特別將原稿一併刊載,以提供更完整的資訊。季建築師在文章中強調,在一個媒體與學術界長期被西方敘事觀點制約的年代,值得進一步了解印度建築,雖然季建築師認為本次邀約的文章與作品應該只能說是印度建築的一個面,但其實也代表了為社會殷勤服務好幾世代的印度建築師。

本特輯包括論述文章及建築作品之介紹,在文章部分包括多西(Doshi)探討時間與空間及宇宙之關係,認為傳統印度建築透過動作來表現,藉由夾雜著停頓點、開放與封閉的區域,讓人感受不同的空間體驗;季鐵男建築師的法與道之間,認為西方建築建基於秩序,印度建築看似缺乏設計意識,但其實隱含一個更高層次的自然界本質性秩序;內爾坎特(Neelkanth)探討印度的建築教育與實踐,認為印度目前係結合傳統文化、工藝技術與現代建築,試圖走一條自己的路;貝里(Shirish Beri)在我的旅程與工作文章中,介紹其簡單、可持續和誠實的生活方式及相類似的建築表現語法。

在作品部分,包括拉吉夫(Rajeev)介紹其設計的地震紀念館,結合基地自然生態,以樹及水池為主題融合地景轉變成未來世代可以享受的物理及精神的建築;米林德(Milind)的自宅設計,強調幸福共存,建築不僅融入生態系統,更把生命整體召喚進他的房子;貝里設計的農莊,應用基地原有的樹與地景營造出安靜、和諧和安樂的氛圍,提供舒適又舒壓的空間;另外,由貝里事務所設計的瀕臨絕種動物保育實驗室,以石頭做為主要的視覺焦點,並與基地環境充分融合,儼然是為了向自然遺產致敬而設計;維努(Vinod)介紹雀舍市的聖廟保存工法及其精神意義,主要在振興傳統工藝技術及保有純真之本質。

由這些文章及作品,可以發現印度獨樹一格的建築,其設計之本質與手法均與西方文明有絕大差異,他們試圖與自然結合並在傳統印度恆常的價值中重新定義現代化。誠如季建築師所言,「在印度,無論何時赤腳走在印度廟裡黑亮的花崗石面,穿過狹窄的小道進入一個神所位於的洞穴般空間,你會開始感知到自己內心的存在,那與哥德式教堂裡的震驚與敬畏有非常大的對比」,我想這就是印度建築與西方建築最大的差異,也是其之所以迷人之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