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 四月 | 拾書所

遠見雜誌, 四月

$ 178 元 原價 198

內容簡介

【總編輯的話】
該解封的,不只城、還有心 文╱李建興
倘若,年後至今的百日世局,是一場慘遭病毒侵擾,進而橋段失據的劇情片。那麼,被迫軋戲的地球村民,應是史上最血汗的演員。
元月,華人還普受西方世界排擠,3月,姑且不論是否為「大外宣」下的產物,中國竟一洗病夫的汙名,以救贖的姿態前往義大利,下起指導棋。
起初,台灣還曾被泰、義、菲等國封鎖,如今,換成我們戰壕高築,將外人阻絕於宮闈之外。
早先,將在年底角逐連任的美國總統川普,一度因為美股各指數齊創新高,讓選情勝券在握,隨後,卻在始料未及的熔斷行情中,盤勢豬羊變色。
年前,東奧還是日本重返榮耀的武器,年後,無奈順延的賽事,竟淪為不堪回首的魔咒。
遑論這一路修改的情節,多麼令戲中的世人倉惶失措,光是其中煽情、狗血的轉折,就教人無力招架。
而歷史告訴我們,亂世,一旦讓信仰瓦解,就易使人性著魔。
人類滋養數千寒暑的文明、科技,求的原是可主宰、預言的宇宙,這回卻在疫情照妖下,才發現「人定勝天」原來薄如蟬翼,是個可笑的奢求。
於是,自二次戰後,熄火了半世紀的人們,在一株病毒下,煙硝重燃,使得人心共振的脈膊,被灼傷、被切斷。尤其當「保持社交距離」變成防疫的顯學,鎖國、囚城、隔離頓成基調時,一切光怪陸離的反社會行徑,就接踵而來。
如今,無論是對確診者的集體獵巫、對疫病國的揪凶祭旗,都澆熄社會賴以存續的牽連與溫度。連單純至極的居家隔離,也挑戰了人類群聚的天性,讓深感窒息的住民,急欲逃脫防疫的結界。
西班牙在封城後,就有國民受不了長日的禁錮,為了呼吸自由的氧氣,居然扮成狗,偷偷上街。但荒謬的背後,其實發人深省——當去全球化、實體化、群聚化的「孤立主義」成為普世價值時,人心就難逃被「孤寂」封城。
《遠見》超前部署,提醒世人正視「孤寂」
正因如此,《遠見》繼3月號封面故事〈疫外 重開機〉前瞻了疫情過後人類生活模組的「進化」,4月號出刊時,瘟疫變本加厲,我們則以〈別讓孤寂封城〉提醒了斷鏈後的社會,因集體孤寂而併發的碉堡化與「退化」,而這可能是COVID-19之後,下一個與人類對峙的病毒(頁140)。
英國非營利的銀髮服務組織「Age UK」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孤寂對身心的傷害,相當於一天抽15支菸;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比正常人高出兩倍。而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沙拉.普雷斯曼(Sarah Pressman)研究亦發現,孤寂會提高中風、心臟病的罹患率達30%。
也因此,英國創全球之先,設立了「寂寞部長」,德國也隨後設置「孤寂部」。對於自詡「料敵從寬、超前部署」的台灣,不外是重大啟示。
不過,世局不該只剩憔悴的景色,本期《遠見》另一封面〈ESG啟動企業淘汰賽〉,就彰顯一項迅速發揚的新企業運作價值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原來許多企業對地球永續經營,早已植入良心的基座(頁86)。
顯見,孤寂、對峙只是疫病後暫時的極端,熱血才是世人無法悖離的基因。只能說,疫情過後,該解封的,不只城、還有心。

【封面故事】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鎖國之後,防疫必備的心靈復健術
別讓孤寂封城

瘟疫宛如世界末日降臨,鎖國、封城、管制、關閉紛沓而來,人們被迫隔離。於是,社會疏離亦催生了孤寂這隻隱形病毒,它沒有具體形象,測不到基因序列,卻會趁虛入侵,潛伏心底,以情緒困擾當養分,逐漸長成足以噬人的「黑洞」。
《遠見》最新調查發現,超過四成的民眾經常感到孤寂,青少年更是高風險族群。專家認為,孤寂雖然不算是疾病,卻讓身心不健康,導致各種致命疾病,連帶造成的損失與社會成本,恐將拖垮各國財政。
面對孤寂來襲,我們又該如何對抗?作家歐陽靖、資深媒體人高愛倫,以過來人經驗,分享他們戰勝孤寂祕訣。台東書屋則是用溫暖與故事,陪伴偏鄉孩童長大。隨時關心身邊的人,別讓孤寂封了城!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