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Family, 七月 | 拾書所

未來Family, 七月

$ 151 元 原價 168

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
自律比聰明更重要
這個時代誘惑太多,環境更是便利,很多事孩子都可以立即獲得滿足、不需耐心等待,再加上現代人孩子生得少,自律比以前更困難。
根據多項國際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學業表現、事業成就、健康情形等。但什麼是自律?一般人可能聯想到自我控制、意志力、負責任等特質。但所謂的自律,不只是循規蹈矩或照章行事,而是能夠延緩一時的滿足,做出好的選擇。
自律,愈來愈重要。教導紀律不是控制小孩,而是教他們控制自己。自律的孩子,將更有能力面對人生的挑戰、管理壓力,即使爸媽不在身邊,也會做出健康的選擇。一旦小孩養成自律的習慣,一輩子將受用無窮。

《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學者專家及家長,介紹4大觀念、4個故事案例、7種操作方法,幫助父母快速掌握教出自律小孩的心法及工具方法。

〈觀念篇 國際研究〉
幼兒時期自律能力快速發展
頂尖優秀的學生,只是因為他們比一般人聰明嗎?一個人的學業表現,同時會受到智力(如長期記憶、抽象思考)與非智力(如動機、自律)因素的影響。國外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學業表現,對健康及財富也有直接關係。

〈觀念篇 從無律、他律到自律〉
不同階段如何教自律?
自律能力與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有關,通常年齡愈大愈成熟。不過,大腦皮質發展會受到外在刺激的影響,如果父母重視、也會教導小孩自律,就能及早幫助孩子建立大腦迴路,養成行為習慣。

〈觀念篇 用正念教養啟動自律〉
一次一件事,累積自律生活的能力
自律教育就是「我」的教育,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前提是要有覺察與體驗。因此,父母必須看到孩子的「我」,讓孩子在經驗自己是可以有選擇的過程中,學習為自己負責任。

〈觀念篇 場所、時間、動作、話語〉
教小孩掌握4件事,輕鬆學會自我管理
身體的節奏受皮質醇、褪黑激素等物質影響,頭腦也有時間表,包括清醒、有耐心和毅力、有活力或冷靜。愈了解身體的奧祕,愈能做好想做的事,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

〈案例篇 學齡前的引導〉4個具體做法,培養重要基礎
自律必須從小扎根。國外研究指出,3~7歲是小孩發展自控力的黃金階段,10歲前達到較穩定的程度。因此,學齡前的幼兒教育是培養自律的重要基礎。

〈案例篇 三寶媽跟阿德勒學教養〉
定期召開家庭會議,養成自律力
定期召開家庭會議,可以讓孩子從小練習表達、理解,學會為自己負責及培育自律能力。

〈案例篇 借鏡德國自律教育〉
追求自我實現,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
德國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自律只是其中一個方法。這樣的教育思惟對台灣的父母而言,是很不一樣的教育想像。

〈案例篇 桌球國手林昀儒〉
點燃熱情才能激發自律
許多運動選手都擁有天賦,但要能躋身頂尖行列,只有絕對自律的運動員。才18歲就已是世界前二十強的林昀儒,做事態度是專心踏穩一步,再去努力下一步,不預設太遠的目標。

〈方法篇 做家事〉
善用幼兒天賦,在關鍵期教自律
把無聊的事變有趣,較能激發想做的動機;相同思考模式放到「做家事、教自律」也行得通。《未來Family》歸納出三種方法,引導孩子做家事學自律。

〈方法篇 暑假安排〉
父母放手,給孩子嘗試的空間
面對暑假,總有很多家長急著幫孩子安排「充實」的假期,深怕孩子浪費任何時間,結果反而讓孩子缺乏能力安排自己時間與生活。《未來Family》整理了芬蘭與大陸的做法,並提供三位專家的建議,供家長參考。

〈方法篇 自主學習〉
3個技巧建立自我價值,主動學習
自主學習不等於獨自學習。父母要適時伸出援手,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跨過學習困境。

〈方法篇 時間管理〉
建立時間感,3階段養成自律習慣
很多孩子沒有時間觀念,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認為應及早建立孩子的「時間感」。他建議分成三個階段,養成孩子時間自律習慣。

〈方法篇 金錢運用〉
從零用錢開始建立自主管理的能力
零用錢就是拿來用的,可以使用,孩子才能明白消費及儲蓄的意義,進一步建立自主管理金錢的能力。愈早了解金錢在生活中與自己的種種關聯,需要反覆思考取捨做決策,就能愈早管理好自己的金錢。

〈方法篇 3C產品〉
掌握3大關鍵,引導孩子自律使用
3C沒有好壞,端看使用的方式。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網路可以迅速連結更多資訊,但也要讓孩子明白,如何和3C保持適當關係。

〈方法篇 遊戲〉
緊扣生活,養成好習慣
沒有孩子不愛玩,把孩子生活中缺乏自律的事變成遊戲,是最快提升孩子動機和主動參與的方式。久而久之變習慣,就能養成自律性。

【新聞與議題】
〈世界十大最佳老師Eddie Woo〉
教數學的第一步:和學生連結
很多學生害怕數學,也因此成為教學上的極大挑戰。來自雪梨櫻桃小溪技術高中(Cherrybrook Technology High School)的數學老師Eddie Woo,想辦法扭轉了局勢,讓學生對數學有了不同看法。〈全台第一所微型學校:華?國際數位教育實驗機構〉教育是農業工程,不是工業工程
一直以來,石滋宜深感教育與學習是國家競爭力的命脈,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人幸福,懂得享受人生意義的能力。他辦學,是希望華?成為奠定孩子幸福的第一站。

【閱讀與學習】
〈親子閱讀推薦〉
當文字轉化為影像
經典小說或暢銷作品改編爲電影劇本早已行之有年。這種文字與影視不同媒介的結合常常造成雙贏現象。文本與依據文本改編為電影劇本孰輕孰重的想法,常因人而異。細讀此書譯文和欣賞電影後,不妨思考重讀《小島來了陌生爸爸》一書,比較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在應用方面的優劣。

【國際教育快報】
〈芬蘭〉
未來教育指數芬蘭全球第一、台灣十七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評估全球50個國家的教育效率,日前公布「全球未來教育指數」(WEFFI)調查報告,前三名是芬蘭、瑞士、紐西蘭。和德國共同排名第七的新加坡,是唯一進入前十名的亞洲國家;台灣排名十七。WEFFI認為,情緒智商、創造性思考、團隊合作能力,將是新世代孩子能否脫穎而出的重要關鍵,亞洲國家崇尚的填鴨式教育模式「終將被時代淘汰。」

〈美國〉
STEM領域就業吃香,數據科學家起薪高 畢業季節來臨,根據求職網站Glassdoor公布美國最新就業薪資趨勢,科技、技術領域的入門級工作年薪明顯高過其他類別,起薪最高的是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華盛頓郵報》報導,排名前二十五的高收入工作中,STEM相關領域囊括一半,顯示STEM跨領域學習的能力愈強,找工作時愈吃香;證明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STEM教育,確實有先見之明。

【教養與學習】
〈結合AI輔助適性閱讀〉
推薦書籍準確度達91%
閱讀教學實務面的困難在於,學生閱讀能力的評估不易,以及書籍難度不符合學生的閱讀程度。台師大心測中心結合大數據開發的系統,可分析書籍難易度及學生閱讀能力、推薦合適書單,幫助孩子適性閱讀。

〈新課綱「國語文領域」改什麼?〉
廣泛閱讀打底,發展批判思考能力
閱讀素養不僅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也是生活中學習很重要的工具、終身學習的關鍵,更是經常被提及的關鍵字。新課綱國語文領綱強調哪些特色?該如何準備?

〈教出MIT和哈佛的兒子〉
當孩子的推進器,而不是開路先鋒
林柏翰與林晉毅兩兄弟,前後同時被美國名校和台灣的醫學系錄取,傳為佳話。林春發與太太許雅慧開放的態度,是教育研究中「民主型教養」的經典。他們教養孩子的心法是什麼?名家書寫

Column
洪蘭 情緒的教導要及早
蔡慶玉 家裡養了一隻狗彭菊仙 孩子考不好,家長千萬別做的3件事
尚瑞君 跟青春期孩子溝通的10個小祕訣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