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期專題|各種際遇錯落於生命,情感、血脈、成長記憶、地方經驗,皆成私我的歷史。而我們習以為常、或者極其陌生的,大敘事的舊史,與我們的關聯又是什麼?
本期專題邀請不同取徑的作者,分享創作的內在動機、經驗與方針:在個人史、地方史與島嶼的時代史中,創作者們探測、捕捉關於自己的故事;在記憶與史料文獻的沉積當中,遴選材料,判斷出意義。
以文學為名,開展「我」與他人、土地、歷史的認識論,為的是更加抵達自己。
【我是誰】
當代家族書寫文學-黃宗潔
生命書寫-蔡美娟
思索家族-謝凱特
通信對談:
江鵝✕陳思宏
袁瓊瓊✕周紘立
張郅忻✕郝譽翔
【我在哪裡】
連明偉在宜蘭
邱致清在台南
劉枝蓮在馬祖
楊錦郁在彰化
劉崇鳳在美濃
郭漢辰在屏東
陳淑瑤在澎湖
朱書漢在台中
台灣地方書寫論述-簡齊儒
【歷史走過我們】
拾藏:臺灣文學物語✕《薰風》季刊✕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文創應用-遇見陳澄波
媒體&平台:
網站「故事」、「文化銀行」
中研院「研之有物」
台史博《觀.臺灣》
台灣文史資料庫略覽
本期重點:
|本期專題|我在哪裡我是誰──我們內裡的小歷史與大歷史
|造島運動|時光機計畫‧第二回
|2019台北文學季特輯|不斷說故事的人──訪嚴歌苓
|文學夢|江文瑜──女性議題化為創作──在靈魂深處最幽沉的吶喊
|人物春秋|在紛亂的世界,讓閱讀為自身定錨──童偉格✕房慧真✕駱以軍:「書癮Plus系列」宣告會
|人物春秋|愛是第一個麥葛芬──訪蔡琳森
|活動|新世紀重評《紅樓夢》兩岸交流論壇
|編輯室報告|說吧,記憶
夏天到了。
在某個哪都去不了的周末午後打開電腦,那些記錄著過去無數個夏天的畫面,與正來訪的夏天同時存在著。舊照片或筆記流水帳裡,鄰近的幾個夏日,「我」看起來沒什麼不同;肉身形象,衣著習慣,身畔的人,潦草筆跡,抱怨或歡悅,彼此抄襲才教人安心似的,將那些複數的漫長夏季,綰結成巨大的繭,無所謂刻度,泯除絲縷細節。未來考古地回看,每年都失望於生活沒有破蛹而出,變化成有著豔麗翅翼的蝴蝶。然後也就漸漸地習慣了。
於是,熟悉的季節重來,多少讓人錯覺過往無非徒勞;酷暑的熱氣占據露台與街道,屏擋烈日的冷氣房四壁,幾乎就是整個季節、無數個季節無能走出更遠去的邊界了。被困住的感覺。雖說並非全然不自由,透過網路與通訊軟硬體,或者不那麼追隨時代浪潮的人仍靜默閱讀、書寫,世界既濃縮又出乎想像地展開在眼前。但偶爾抬眼起身瞬間,不免覺得螢幕前或俯瞰紙頁的自己,置身在一種非常不現實的境況裡。昔往所歷彷彿很遠,未來遲遲沒來。我在哪裡我是誰──作為世界的一份子,我的存在真的是必須的嗎?不免這樣愈演愈烈地懷疑著。
我是誰。「誰」像個等待填滿的空格,填什麼都可以,無限可能;也許填進什麼都不適切,灰姑娘的仙履那樣,被蓋上「不是你(我)」戳章的人,削肉刮骨仍不免難堪。換個問法與角度,「誰是我?」有時他人偶然問起,答述僅知、僅在意的自己,卻像個陌生的人。對「我」的理想與寄望愈強,彷彿逆風追逐,那個可感知觸及的我,是不是就愈遠了呢?我被拋下了,仍躊躇向前,儘管距離拉遠反而看得清楚些,但不免是個孤寂的認識之旅了。
我在哪裡。「哪裡」或許可視為另一個更大的我,或「我們」,是獨愛自己卻不能獨活的不得不妥協,是所從出,是千辛萬苦的抵達,是滿足或落寞的將行折返。那個「哪裡」讓對於「我」或「誰」的問號,有了更大記憶體的載具,同時提供契機,讓不同的「我」──同一時空的不同的我,我的同代人,或不同時空的我,我的祖輩與孩子、前行與後繼的志同道合者,更有具體對話的空間。
因此本期封面專題,正是由「我」出發,前往生命旅途中與之息息相關的個人或集體記憶庫藏,攤現殊異的關注面向,以及進入/重返的思索與書寫路徑。專題第一輯「家裡的我」,邀請作家們回顧生命與書寫起始點,跨越的難關,以及以「寫下去」活好活滿的態度展現、脈絡梳理;第二輯「地上的我」請作家讓在原鄉的過去我與現在我對望,省察多年來變化與不變的內心繫絆;第三輯「歷史走過我們」則進入更開闊遼遠的背景,不論大寫或小寫的歷史,總提醒人們,孜孜矻矻追求什麼的同時也錯過些別的什麼,但那些曾湮滅、遭遺忘的事物,今日著意打撈,會激發什麼樣的新想像與趣味,和穿越時空的感性連結?
誠然,這世上絕大部分書寫,俱是「我」的書寫,我寫也寫我,引領自身與讀者,探掘對生命材料深入詮釋、轉譯的歷程。因而不乏作家於講堂與著述中提醒,在文字中對「我」的慎用。並催生懸念:若非經由書寫,記憶是否會如此森然可敬,曖曖含光?如何抵禦「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的耽慮?而得以使我們在閱讀與書寫之間、之後發現,教每個一不小心就變得虛耗、百無聊賴的夏天,每個階段的我,自漫長人生時間區隔出不同的,是什麼樣的既美好,又因苦澀、寂寥更增餘韻的東西。那或者相當接近一種愛的心情──如俄裔作家納博科夫在《如是我見》(Strong Opinion)說的,「我認為這全在乎一個愛字:你愈鍾愛一段回憶,它便愈加鮮明,愈加奇妙。」(丁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