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 今藝術&投資, 十一月 | 拾書所

典藏: 今藝術&投資, 十一月

$ 162 元 原價 180

內容簡介

經典的迴返

企畫 | 朱貽安

伯納德.鮑桑葵(Bernard Bosanquet)在其著作《美學三講》(Three Lectures on Aesthetic)中曾論及,美的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對所有人都有吸引力,易於認識與認可的「簡易美」(easy beauty),另一種則是往往隱含崇高之美的「深奧美」(difficult beauty)。抽象藝術往往是「深奧美」的,因它總是難以一眼辨識,唯有進一步理解方能明白其所蘊含的深意。相對而言,具象藝術則更容易被歸類為「簡易美」,它容易辨別、「看懂」,就算我們無法了解全貌,從可辨識的物件中彷彿也能推敲出某些意涵。或許正因如此,在更講求觀念、議題、辯證......的當代藝術中,儘管具象、寫實藝術一直更為人接受、擁有更穩定的市場支持,卻也常被認為是「落伍」、「傳統」、「簡單」、「不深奧」,甚或「不當代」的。

若從鮑桑葵的論述來看,同樣是美的事物,簡易美與深奧美的差異乃在於觀者進入的途徑。換句話說,我們視覺、意識上容易理解的作品很有可能一點都不「easy/簡單」,若拘泥於途徑,形式上難以進入的作品也有可能乏善可陳。換言之,作品的似與不似,並非藝術前衛或落後的比較。循此脈絡,我們邀請了高千惠與沈伯丞兩位學者分別就「繪畫性的未來」與「台灣具象繪畫的發展」撰寫專文,並同時整理近年國際藝術市場上,攀升的具象繪畫趨勢。

在高千惠的專文中,我們可以看見具象與抽象藝術之辯中,那錯綜交織的發展脈絡與背後隱藏的深層焦慮。在線性時間史觀逐漸被打破的今日,當代繪畫藝術中的時間性、歷史感、經典意味與前衛意識,是否還有抽象與具象的分野?當代究竟能以什麼態度,面對前衛的定義與藝術形式的輪替?繪畫性,究竟還有沒有前衛的未來?而什麼可能是其前衛或未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沈伯丞的文章中則進一步梳理相較於西方,台灣藝術從印象派回到古典的「逆時性」與「返時性」發展脈絡。此樣的迴返,同時包含著對台灣記憶與歷史狀態的重新整理。而從千禧年後逐步攀升的具象繪畫藝術市場,乃至於近年在亞洲逐步擴張的古典大師藝術市場,則提供我們另一個觀察抽象與具象藝術的渠道。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