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62期 【深入現場】2020寂靜的春天:改變世界的新冠疫情★本期封面★
攝影/達志影像/Andrew Kelly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粉紅舞者孤寂獨舞,臉上還戴著一個笨重的防毒面具。這個全世界最繁華的大都會,如今也是美國疫情最慘重的災區,淨空的街道,對比昔日的匆忙,落差極大。二○二○年,世界彷彿被新冠病毒點了穴,民生與經濟活動暫時停止,人類平白多出了一段寂靜的春日時光,然而瘟疫過後,人類學到了什麼?
★特別報導★
新冠病毒疫情仍持續蔓延,失聯移工就醫愈顯困難。接住這群近五萬名失聯移工時,既是補全防疫之網,也是友善相待這群作客台灣的人們。
──防疫之下的生命共同體:醫療體制外的失聯移工 撰文/陳芛薇 攝影/劉子正
★本期推薦 精選專題★
屏東來義鄉一處地底管道裡,兩端分別通往附近住戶的浴廁、廚房,及地下水源頭。作為可補注的珍貴水資源,善加管理,才能循環不息。
──【水啊】從地下水庫談起:台灣地下水管理 撰文/陳世慧 攝影/安培淂
病厄有時,「醫」對於人來說,是提醒、導正與教化,以「病」思考生命價值。且看民間信仰裡,說起醫,也治病也療心的神明關懷。
──【出神入話】醫生醫心:從心而生的神明關懷 撰文/鄭接黃 攝影/安培淂
潛下水中,遇見洄游至南太平洋的大翅鯨母子,感受近在咫尺的巨大悸動。出海觀賞鯨豚的旅遊日漸風行,如何在保育與經濟間取得平衡將成關鍵。
──【大海‧島‧人】與鯨豚同遊:保育與經濟的平衡之道 撰文.攝影/金磊
人類開發荒原、起建城市,享受過現代繁華之後,又在城市裡思念自然,利用綠化重回自然,需要的是的耐心等待,與萬物共好的謙卑思維。
──【人樹之間】借來的大自然:都市綠美化的生態省思 撰文/潘美玲 攝影/劉子正
每年秋末,貴州岜沙村民跋山涉水步行七公里收割糯禾。養育華夏子孫的千年糯禾,不僅是苗、侗族的珍貴糧食,更融入到生活習俗與精神世界。
──【中國視窗】千古糯禾:相伴苗族侗族一生 撰文.攝影/曠惠民
編語262期
撰文/陳世慧
連續幾個月來,我們原本熟悉的世界,劇烈而徹底地變了一個樣。觀光景點空無一人;某些商場猶如遭到洗劫;該在天空飛的飛機,一架架停留在地面;運動員進行沒有觀眾的球賽……連同貿易、商業活動,歷經了三十多年才成常態的全球化,被按下暫停鍵,並且未來動向不明。
好消息是,暫停的動作,也讓某些事情趨緩:空氣汙染大幅降低,南極的臭氧層變小(但北極的卻變大,此事仍待科學家解讀);一度遭驅趕的動物,嗅到氣氛的不同,陸續在某些城鎮探頭……新冠病毒帶來的世紀之疫,對人類而言是福是禍,是恥辱是勳章,其實,端賴我們後續的作為。
但在那之前,作為媒體,我們還是有責任記錄下它此刻留在當代世界的鑿痕,包括對台灣的種種影響。本期的【深入現場】〈二○二○年 寂靜的春天——改變世界的新冠疫情〉,以近三十張的畫面,以圖帶文,帶領讀者近距離凝視,在病毒所經之處,世界不同角落寧靜與凝固的片刻。
【特別報導】〈防疫之下的生命共同體——醫療體制外的失聯移工〉,基於移工不管合法、非法,都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之故,特別針對近五萬名的「失聯移工」,探討因「身分」問題而不能、不敢曝光的他們,會不會成為防疫的缺口?他們該如何保護自己?政府又該如何應對?各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撰述陳芛薇都有深刻的追索。
相較於躲在角落的失聯移工,在勤洗手成為個人防疫最重要的措施後,台灣的用水量,每個月都驟增約四十八萬公噸。這個數字在降雨豐沛的夏季無礙,在向來是乾旱的台灣冬天,卻可能是動搖國本的國安問題。【水啊】系列的〈台灣地下水管理——從地下水庫談起〉一文,遂以台灣第一座地下水庫的興建談起,以防疫與用水的關連做結,討論台灣水資源保育與保存的重要性。
最後,面對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信讀者都心很累。一方面不得不跟上相關資訊,另方面,又渴望獲得喘息,即使是短暫的片刻也好。本期文稿召集人潘美玲除了為【深入現場】撰文外,她另行書寫的〈借來的大自然——都市綠美化的生態省思〉,與撰述鄭接黃的〈醫生醫心——從心而生的神明關懷〉,兩篇都文采斐然;前者直指城市綠美化的終極真諦,後者則生動描述醫療神與人的關係,搭配精采的圖片,讀來療癒外,也能獲得知識上的滿足、閱讀上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