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鹽分地帶的海風,將文藝醃漬久存在潮汐往還、日光移轉、季風易換
結晶閃閃,與海潮共振鳴響
《鹽分地帶文學》為林佛兒先生與台南文化局於2005年12月共同創辦,傳承臺南沿海地區自日治時期的文學盛名,成績斐然。2017年遠景出版社承接第70期《鹽分地帶文學》,以深耕臺灣文學四十載的豐富經驗與新穎觀點,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挖掘、深耕與創新,讓更多人參與關心臺灣文學,開創《鹽分地帶文學》的全新面貌,讓讀者一同領略藝文的美好。
思念的軌跡/路寒袖
2005年12月,在前台南縣長蘇煥智先生與文化局葉澤山局長努力下,《鹽分地帶文學》創刊,正式登上臺灣文學史的舞台。隨後,我即接到總編輯林佛兒兄殷切的邀稿電話,但當時我甫赴任高雄市文化局未及半載,局務倥傯,直到次年四月(第三期)才達成使命,發表在《鹽分地帶文學》的第一首詩作〈愛戀文字〉。
2019年6月,坐在略顯凌亂的書桌前翻閱《鹽分地帶文學》校樣。是的,我已經從雜誌的讀者、撰稿成為編輯人。十多年過去了,在臺南市文化局與林佛兒兄、李若鶯老師等人的努力之下,《鹽分地帶文學》成為臺灣文壇最長壽的地方政府文學刊物。如今接手,雜誌依舊,文學不變,但林佛兒兄卻遠在遙遠的世界了,不過我相信,他會很高興見到《鹽分地帶文學》的蛻變與成長的。
思念難免,更是無所不在。
一如本期的專題《食,在家鄉:一種定時發作的鄉愁》,就是經由味蕾勾引出對親人、家鄉的思念,九篇名家之作,閩客原漢,日人外省,辨桌上菜,從海濱迤邐到山區,有人嗜甜如命,有人無鹹不樂,滿滿一桌,五味紛陳,族群交融,任由讀者品嚐。
魚夫的媽媽新嫁過門即到公公在市場前的鹹粥攤幫忙,因而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她的拿手鹹粥,不惜重本的配料,不好吃也難。以前在臺北經過麗水街的「魚夫家飯」餐廳,直覺是巧合同名,或者魚夫的粉絲示好,豈料竟真為本尊所開。絲瓜一直是我的最愛,但讓我驚異的是,方梓的媽媽居然逆天把它煮成甜的,還「誤導」全家大小,害方梓差點拿味蕾對抗全世界,所幸經過理性的「田調訪查」,總算承認媽媽的味道單純來自嗜甜外婆的遺傳,讓它成為家族的祕方即可,毋須野心勃勃到要一統天下。
劉靜娟家如果願意招收新成員,相信絕對秒殺爆滿,因為一年四季不同節令的應景佳餚,零嘴進補,連生病都有偏方料理,有此媽媽,帝王之家何須慕羡?想去拜訪瓦歷斯.諾幹的朋友最好要有心理準備,別妄自菲薄的認為他只會請你吃烤豬肋排,幾瓶啤酒下肚,泰雅族招待貴賓的珍饈飛鼠醃腸泥就會豪邁的上桌,那時你膽敢怯筷,可要小心番刀會出鞘。而客籍作家葉國居為我們揭開,客族朋友的硬頸、吃苦,祕訣其實來自吃鹽。
花蓮在地的林宜澐維持他在《東海岸減肥報告書》一書中的幽默、爵士樂筆調,告訴我們,花蓮除了美景之外,美食更不該忽略,讀他的文章最好提一手啤酒擺桌邊。凌煙與康原這兩位出生海口的作家,不約而同都寫到蚵仔,不只康原的彰化漢寶到凌煙的嘉義東石,蚵嗲、蚵仔煎絕對是全臺的常民美食。楊逵的野菜宴早是臺灣文學史中耳熟能詳的料理,但這次楊翠爆出楊逵少為人知的食譜,一是麻油雞屁股,一是清燉老鼠湯,其驚悚程度不亞於瓦歷斯的飛鼠醃腸泥。不過,最令她念念不忘的是空心菜,它既是貧窮的標記,也是成長的甜美回憶。
雨澇烈陽的六月,香港反送中運動如火如荼,這不僅僅是兩岸三地的問題,而是普世價值的民主、人權保衛戰,所以全球矚目,詩人是最敏銳的觀察者,怎可能置身事外?因此,本刊特地邀請了秀實、廖偉棠、璇筠、阮文略四位具代表性的香港詩人以詩記史。
文學路迢迢,每一期都是路途中的候車站。作家們上車下車,列車長交接換班,車子繼續行駛,前方永遠有未知的風景等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