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百年(上、下冊) | 拾書所

晚清一百年(上、下冊)

$ 472 元 原價 630
當中國走向世界★帝國便只能衰頹
「忠心」與「愛國」,於是鋪成帝國邁向終焉的道路。

想要救國,
卻逼死將領、敵視現代化;
說是愛國,
卻將舉國上下都變成仇敵。

經世之才,
在這個時代只好成為帝國的恥辱;
愈是清醒,
愈是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為什麼當中國從閉鎖走向開放,帝國就會滅亡?
晚清,過去的教科書都當作是一段屈辱史。但沒有人比當時的知識階級、精英更清楚,當時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

不以鴉片戰爭為起始──而是鴉片戰爭以前,走向衰頹的清帝國,便已經在面臨內亂外患的情況下,被迫繼續走向世界。所以雖然出現像是端王載漪、像是剛毅、像是趙舒翹這樣的人,明知義和團不可用,卻還是期待透過這股「民氣」抵抗政治變革、抵抗開放的腳步;但也出現像是李鴻章、像是張之洞、像是黃遵憲、像是郭嵩燾這樣的人,希望能夠協助中國,與世界接軌。

但當中國走向世界,就是帝國滅亡的開始。不管是列強希望打開門戶,或是政治上開放派與保守派的政爭,或是我們熟悉的變法、自強運動、互保,都讓「清」這個帝國逐漸衰弱,維繫近三百年的帝國,於是走向滅亡。

◎課本上提過的那些人、課本上不曾聽過的那些事
你或許聽過曾國藩或李鴻章,但你未必知道──當時這些最頂尖的官僚精英,正在面對什麼樣的挑戰。

本書作者十年砍柴點出:若以曾國藩、李鴻章二人為例,他們接受的是最傳統的儒家教育,卻必須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孔、孟不曾教導過的海外諸國、船堅炮利,甚至各種政治與經濟上的思想變革,對這一代的知識份子造成的衝擊之巨大,可說過去數千年的士大夫皆難以想像。但十年砍柴也指出:

「曾國藩、李鴻章逐漸瞭解並尊重當時通行的國際外交準則。曾國藩生前所辦的最後一件大事,是批准容閎關於選拔幼童去美國學習的建議。可以說,從產業、外交到科技教育,曾、李師生二人是中國近代化最早的重要開拓者。」

但即便如此,在政爭之下,不但曾國藩、曾紀澤千夫所指,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被貶;八國聯軍後,又被清政府調回中央,與列強周旋。清政府少不了李鴻章,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卻在促成甲午戰事後,但替清政府爭取到三國干涉還遼的李鴻章卻反被指為「漢奸」。

除了李鴻章外,出使英國的郭嵩燾,被指中「洋毒」;阻擋慈禧進用義和團被殺的徐用儀、許景澄、袁昶,則因為平反後外國公使弔唁葬禮,反而被疑心不忠。這些過去在課本上出現過,或從不曾出現的人,他們或者以生命、以名譽作為代價,支撐這古老而龐大的帝國;而那些愛國的清流,卻也在同一個時代,以愛國為名,迫不及待地為帝國畫下句點。

◎梳理第一手史料、還原晚清一百年的世情、人情糾葛
作者十年砍柴,本名李勇,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也是中國著名的文史作者。本書中,作者梳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除了《曾國藩日記》這樣的著名作品外,也從清晚期重臣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晚清進士,在清政府、北洋政府皆曾任官的朱彭壽《舊典備征──安樂康平室隨筆》、王闓運、郭振墉等所著《湘軍志》等作品中,整理出清晚期官場攻防、政治集團之間對應交手的第一手資料。

為什麼愛國者未必能夠救國?為什麼能夠支撐帝國的,卻又被質疑不忠?晚清重臣之間,如何評價彼此?身處於當代的他們,又對其他官僚的做法或策略有什麼想法、或者是批判?而從這些衝突、合作、攻訐或合作中,歷史又將給在同樣處於轉折點的我們,什麼樣的提示與教訓?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