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搶手的商業導師、《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華爾街日報》選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商業講師」★★★
繼《別再開會開到死》、《克服團隊領導的5大障礙》又一力作
「一本所有領導者都應該閱讀的書」
經過多年的辛勞,好不容易從小職員爬升至大主管,
以為只要管大事、做決策,從此就能盡情做自己,
小心!身為主管的你這樣做,可是嚴重的大錯特錯!
作者暨管理顧問公司圓桌集團(The Table Group)執行長的派屈克‧蘭奇歐尼(Patrick Lencioni),
被《財星》雜誌譽為:「你一定要知道的管理大師。」
他從自身主管經驗和顧問工作中覺察出領導真理,
不以照本宣科的宣揚領導道理,而是透過企業案例來展現管理問題,
在本書中,他想告訴大家: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主管,而且當了主管更不是做自己,或走自己的風格就好。」
◎為什麼明明努力當主管,公司卻沒變更好?
這是因為你不是在當主管,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或「逃避不想做的事」!
主管最主要的責任,不是那些專業能力,而是管理能力,
管理才是讓財務、策略、營運可以成功發展的關鍵。
但很多主管都迴避管理,認為管理就是管太細、教小孩,
以致於讓原本可以達到90分的團隊,一直交出60分的成績單!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避免「想做自己而不是認真管理」的狀況呢?
蘭奇歐尼指出,當主管主要是由兩種動機所驅動:
我好不容易辛苦多年爬到了主管職,想要做什麼工作應該是我的權利!
→這就是獎賞動機,他們認為領導是獎賞,成為主管應是充滿愉悅和樂趣的,且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逃避自己評估有無益的工作,容易導致公司管理上出現真空。
這個位置背負著公司營運的重責大任,仔細且謹慎的處理所有事是我該做的!
→這就是責任動機,他們將領導視為責任,認為當主管是具有挑戰和困難的,必須承擔起各種不討好的管理工作,卻也能帶來滿足的成就感。
當我們被獎賞驅動,我們就會想做自己,做一個讓自己舒服、方便的主管,這是無法避免的。
事實上,也沒有一個主管是完美的責任動機趨向,獎賞動機隨時都在勾引著我們,
唯有時時反思自省並進行自我改造,才能達到最好的領導效果。
◎管什麼,才算管理?做好這5件事,管理做好又升級!
【第1件事】發展領導團隊:安德魯很自豪,自己公司團隊的每個人都是那個領域的佼佼者,但他從不關心他們之間是否和睦或相互了解,以致團隊各做各的,沒有合作意識,只能發揮60分的工作能量。
——建立團隊與默契,需要主管去拉扯去介入,交給人資辦活動是不可能凝聚團體意識。
【第2件事】管理下屬(以及要求下屬管理他們的下屬):身為總裁的奧利佛,從來都不太管公司主管在做什麼,他認為「他們也都是主管了,應該能管好自己,不用再管太多了」,結果因為一位財務經理在工作上的缺失,導致公司當月財務虧損高達5%。
——管理下屬,需涉及到不舒服的對話,最糟還可能造成人員流失,造成暫時的工作斷層,但愈是如此,愈不可逃避。一旦放任不管,工作災難就會接踵而來。
【第3件事】直言不諱:在科技業擔任主管的羅德尼,常常聽到底下工程師抱怨某專案經理脾氣火爆,但他不想扮黑臉和那位專案經理產生尷尬,於是他總是安撫工程師忍忍就好,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最後讓公司裡二分之一的工程師自主離職不做了!
——直言不諱,才能推展進步,否則留下老鼠屎,只會壞了一鍋粥。
【第4件事】開好團隊會議:總經理史都華很討厭開會,覺得會議總是無聊又沒有效率,所以他都只在會議開始的前5分鐘簡短發言就離開了。當老蕭離開後,會議室裡的各個小主管,也開始找藉口缺席會議,於是,公司每次的會議都沒有結論和成果。
——開會是主管展現領導力與決策的場所,更是解決問題與統合意見的時刻,逃避開會或總是開沒有效率的會議,就是主管的失職與失能。
【第5件事】經常且重複不斷的跟職員溝通:董事長雷克斯為人果斷爽快,說了就做。疫情發生之後,他突然想改變公司既有發展路線,將公司快速數位化。但卻發現自己大聲疾呼的策略,卻沒有員工跟上腳步。
——關乎公司政策或理念的事情,不能「只說一遍」,最好是不斷提醒(七次以上不嫌多),或製成標語,讓大家都能上行下效,因為核心價值和目標,一定要傳達到全體都有共識,能同心執行。
以上的案例告訴我們,一旦輕忽了主管這5項管理重要職責,就很容易造成公司的大麻煩。
公司裡的各種職務都有相應的專業人士可以替代,
主管的管理職責卻是誰都取代不了的!
若你以身為主管為己任,就別拋下職責,去放下自己好好管理!
本書特色
1. 用生動的實際企業寓言(小說式),幫助讀者迅速理解領導在實務上遭遇的困難與重點。
2. 提出領導的兩大動機:以獎賞為中心、以責任為中心。
3. 針對「獎賞為中心的領導」,提出五個實務上最常見的不作為,並以例證、反思組合成一套清楚的行動方針。
★★★《華爾街日報》選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商業講師」★★★
繼《別再開會開到死》、《克服團隊領導的5大障礙》又一力作
「一本所有領導者都應該閱讀的書」
經過多年的辛勞,好不容易從小職員爬升至大主管,
以為只要管大事、做決策,從此就能盡情做自己,
小心!身為主管的你這樣做,可是嚴重的大錯特錯!
作者暨管理顧問公司圓桌集團(The Table Group)執行長的派屈克‧蘭奇歐尼(Patrick Lencioni),
被《財星》雜誌譽為:「你一定要知道的管理大師。」
他從自身主管經驗和顧問工作中覺察出領導真理,
不以照本宣科的宣揚領導道理,而是透過企業案例來展現管理問題,
在本書中,他想告訴大家: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主管,而且當了主管更不是做自己,或走自己的風格就好。」
◎為什麼明明努力當主管,公司卻沒變更好?
這是因為你不是在當主管,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或「逃避不想做的事」!
主管最主要的責任,不是那些專業能力,而是管理能力,
管理才是讓財務、策略、營運可以成功發展的關鍵。
但很多主管都迴避管理,認為管理就是管太細、教小孩,
以致於讓原本可以達到90分的團隊,一直交出60分的成績單!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避免「想做自己而不是認真管理」的狀況呢?
蘭奇歐尼指出,當主管主要是由兩種動機所驅動:
我好不容易辛苦多年爬到了主管職,想要做什麼工作應該是我的權利!
→這就是獎賞動機,他們認為領導是獎賞,成為主管應是充滿愉悅和樂趣的,且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逃避自己評估有無益的工作,容易導致公司管理上出現真空。
這個位置背負著公司營運的重責大任,仔細且謹慎的處理所有事是我該做的!
→這就是責任動機,他們將領導視為責任,認為當主管是具有挑戰和困難的,必須承擔起各種不討好的管理工作,卻也能帶來滿足的成就感。
當我們被獎賞驅動,我們就會想做自己,做一個讓自己舒服、方便的主管,這是無法避免的。
事實上,也沒有一個主管是完美的責任動機趨向,獎賞動機隨時都在勾引著我們,
唯有時時反思自省並進行自我改造,才能達到最好的領導效果。
◎管什麼,才算管理?做好這5件事,管理做好又升級!
【第1件事】發展領導團隊:安德魯很自豪,自己公司團隊的每個人都是那個領域的佼佼者,但他從不關心他們之間是否和睦或相互了解,以致團隊各做各的,沒有合作意識,只能發揮60分的工作能量。
——建立團隊與默契,需要主管去拉扯去介入,交給人資辦活動是不可能凝聚團體意識。
【第2件事】管理下屬(以及要求下屬管理他們的下屬):身為總裁的奧利佛,從來都不太管公司主管在做什麼,他認為「他們也都是主管了,應該能管好自己,不用再管太多了」,結果因為一位財務經理在工作上的缺失,導致公司當月財務虧損高達5%。
——管理下屬,需涉及到不舒服的對話,最糟還可能造成人員流失,造成暫時的工作斷層,但愈是如此,愈不可逃避。一旦放任不管,工作災難就會接踵而來。
【第3件事】直言不諱:在科技業擔任主管的羅德尼,常常聽到底下工程師抱怨某專案經理脾氣火爆,但他不想扮黑臉和那位專案經理產生尷尬,於是他總是安撫工程師忍忍就好,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最後讓公司裡二分之一的工程師自主離職不做了!
——直言不諱,才能推展進步,否則留下老鼠屎,只會壞了一鍋粥。
【第4件事】開好團隊會議:總經理史都華很討厭開會,覺得會議總是無聊又沒有效率,所以他都只在會議開始的前5分鐘簡短發言就離開了。當老蕭離開後,會議室裡的各個小主管,也開始找藉口缺席會議,於是,公司每次的會議都沒有結論和成果。
——開會是主管展現領導力與決策的場所,更是解決問題與統合意見的時刻,逃避開會或總是開沒有效率的會議,就是主管的失職與失能。
【第5件事】經常且重複不斷的跟職員溝通:董事長雷克斯為人果斷爽快,說了就做。疫情發生之後,他突然想改變公司既有發展路線,將公司快速數位化。但卻發現自己大聲疾呼的策略,卻沒有員工跟上腳步。
——關乎公司政策或理念的事情,不能「只說一遍」,最好是不斷提醒(七次以上不嫌多),或製成標語,讓大家都能上行下效,因為核心價值和目標,一定要傳達到全體都有共識,能同心執行。
以上的案例告訴我們,一旦輕忽了主管這5項管理重要職責,就很容易造成公司的大麻煩。
公司裡的各種職務都有相應的專業人士可以替代,
主管的管理職責卻是誰都取代不了的!
若你以身為主管為己任,就別拋下職責,去放下自己好好管理!
本書特色
1. 用生動的實際企業寓言(小說式),幫助讀者迅速理解領導在實務上遭遇的困難與重點。
2. 提出領導的兩大動機:以獎賞為中心、以責任為中心。
3. 針對「獎賞為中心的領導」,提出五個實務上最常見的不作為,並以例證、反思組合成一套清楚的行動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