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即是「脫野蠻」?
英國社科學院院士、重量級歷史學家 基思.湯瑪斯爵士
作品首度登「台」
我們以為自己對「文明」的概念/反思已經知道夠多,但歷史學家總能打撈、組合並展示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歷史材料,敘事引人更進一步省思!
§ Courant書系 § 楊照選書 §
透過了解「文明」概念在16至18世紀的各個時期,如何形塑每一個英格蘭人不同的言行舉止,歷史學家基思.湯瑪斯的作品,讓你重新了解「英格蘭人的驕傲」從何而來,不同階級/地區的人切劃我群與他群的分歧微妙之處,以及反思「文明」的意義以及這個概念當今發展的價值。
【台灣在地 專業推薦】
李若庸/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林美香/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張義東/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陳建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陳禹仲/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楊肅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詹偉雄/文化社會學研究者
蕭宇辰/「臺灣吧 Taiwan Bar」執行長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 英國在地 佳評如潮】
「湯瑪斯是應該予以複製的國寶,好讓未來世代可以從他的睿智和典雅感受力受益……他的研究讓人驚艷,但更讓人驚艷的是他有能力透過讓笛福和斯威弗特自己說 話,令歷史栩栩如生。這是一本非常文明的書。」── 傑拉德.德.格勞特(Gerard DeGroot),《泰晤士報》
「引人入勝。」── 伊森達.格雷厄姆(Ysenda Maxtone Graham),《每日郵報》
「博學、人道和範圍廣闊。」── 安.休斯(Ann Hughes),《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這書是關於英格蘭人如何定義自己和四周的人,以及異議聲音是如何持續地批判這種作風。它也提醒我們,我們是一場很古老的全球性對話的一部分,這對話是關於多元主義、差異和何謂人類物種的成員。」── 艾蜜麗.鍾斯(Emily Jones),《金融時報》
「《追求文明》是湯瑪斯參考書驚人的經典佳作。」── 約翰.加拉格爾(John Gallagher),《倫敦書評》
「以讓人望而生畏的眾多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這本書是供人深思、品嚐和享受。」── 馬丁.威靈斯(Martin Wellings),《循道會記錄者報》
「你不會讀到一本處理同一個時期但興趣範圍更廣闊的作品。」──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布萊爾.沃登(Blair Worden),《文學評論》
「活潑、投入和有見地……一本範圍和野心都讓人動容的作品。」── 倫敦國王學院講師 瓊.雷德蒙德(Joan Redmond),《歷史評論》
【來自其他英語系/半英語系國家的迴響】
「作者透過回溯有關文明的歷史,強調這種把原本分歧的社會所聯繫起來的「社會黏著劑」,從來沒有那麼重要或如此備受爭議……令人驚豔的研究。」──《華爾街日報》
「極有可讀性、極博學和極有歷史闡發性……湯瑪斯異常細緻地追溯了英語世界重視公共場所和家庭內得體行為心態的興起過程。」── 伊恩.唐納森(Ian Donaldson),《澳洲書評》
「問近代英格蘭人民對什麼是文明或什麼是『野蠻的』看法,就如同問他們社會如何運作以及該怎麼過生活這樣的基礎前提……這本旁徵博引、經過深思熟慮並充滿人性的作品,充分達到了這個企圖宏大的挑戰。」──《加拿大歷史期刊》
「透過同時檢驗狹義與廣義的『禮儀』與『文明』,作者試圖捕捉英國人對自身與其文明所感到的『特殊與優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he New Criterion(來自紐約的藝術與文學評論月刊)
「來自重要近代史歷史學者的研究,引人深思……非常推薦。」── Choice(「美國圖書館協會」旗下,「大學與研究型圖書館協會」出版單位)
【必讀原因】
文明要讓人卑躬屈膝?野蠻能否展現驕傲?
儘管現今跨國史和全球史的研究風靡一時,本書聚焦於近代早期英格蘭的做法,更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視角,即一個近代早期歐洲、獨一無二的例子:一個高度一體化的社會,人民講單一語言,被安排在具有等級性但相對流動的社會結構中,並且長期以來被強大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所統一。此外,那是一個經濟轉型、知識創新和文學成就非凡的時代。英國更在十八世紀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經濟體,並將其帝國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
用誰的文明說服誰?
因此,考察英格蘭人如何「追求文明」的歷史,在追溯狹義和廣義的「禮儀」和「文雅」時,釐清近代早期的英格蘭人為何認為自身生活方式最為特別和優越,也是讓我們反思這些概念的絕佳切入點。最後,作者更是探問:這些理念在現代社會還有何現實意義?若我們不「做一個『文明』人」,社會凝聚力和人類幸福是否可能實現。
文明或不文明,這才是問題!
本書作者基思.湯瑪斯爵士著有《宗教與魔法的衰退》(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等多部重要作品,在歷史學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學術地位。本書主要根據他在二〇〇三年耶路撒冷The Menahem Stern Jerusalem Lectures講座內容加以擴充,可以說是集其對近代早期英格蘭研究之大成。
關於文明的歷史研究不勝枚舉,但作者認為相關詞彙所連結的概念仍舊十分棘手與不穩定。即便帝國主義、去殖民主義、文化相對主義諸浪潮來來去去,但進一步探討「文明」概念的歷史、意義、實踐與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今日仍然深具重要性。
作者在書中處理下列問題:
在近代早期英格蘭,「開化的」(to be civilized)意指為何?
英格蘭菁英認為自己更加優越文明,這樣的信念如何影響他們與其他較低階層的互動?以及與威爾斯、蘇格蘭與愛爾蘭的關係?
禮儀——有關人的身體舉止和社會行為的日常慣例,在近代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
英國社科學院院士、重量級歷史學家 基思.湯瑪斯爵士
作品首度登「台」
我們以為自己對「文明」的概念/反思已經知道夠多,但歷史學家總能打撈、組合並展示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歷史材料,敘事引人更進一步省思!
§ Courant書系 § 楊照選書 §
透過了解「文明」概念在16至18世紀的各個時期,如何形塑每一個英格蘭人不同的言行舉止,歷史學家基思.湯瑪斯的作品,讓你重新了解「英格蘭人的驕傲」從何而來,不同階級/地區的人切劃我群與他群的分歧微妙之處,以及反思「文明」的意義以及這個概念當今發展的價值。
【台灣在地 專業推薦】
李若庸/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林美香/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張義東/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陳建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陳禹仲/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楊肅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詹偉雄/文化社會學研究者
蕭宇辰/「臺灣吧 Taiwan Bar」執行長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 英國在地 佳評如潮】
「湯瑪斯是應該予以複製的國寶,好讓未來世代可以從他的睿智和典雅感受力受益……他的研究讓人驚艷,但更讓人驚艷的是他有能力透過讓笛福和斯威弗特自己說 話,令歷史栩栩如生。這是一本非常文明的書。」── 傑拉德.德.格勞特(Gerard DeGroot),《泰晤士報》
「引人入勝。」── 伊森達.格雷厄姆(Ysenda Maxtone Graham),《每日郵報》
「博學、人道和範圍廣闊。」── 安.休斯(Ann Hughes),《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這書是關於英格蘭人如何定義自己和四周的人,以及異議聲音是如何持續地批判這種作風。它也提醒我們,我們是一場很古老的全球性對話的一部分,這對話是關於多元主義、差異和何謂人類物種的成員。」── 艾蜜麗.鍾斯(Emily Jones),《金融時報》
「《追求文明》是湯瑪斯參考書驚人的經典佳作。」── 約翰.加拉格爾(John Gallagher),《倫敦書評》
「以讓人望而生畏的眾多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這本書是供人深思、品嚐和享受。」── 馬丁.威靈斯(Martin Wellings),《循道會記錄者報》
「你不會讀到一本處理同一個時期但興趣範圍更廣闊的作品。」──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布萊爾.沃登(Blair Worden),《文學評論》
「活潑、投入和有見地……一本範圍和野心都讓人動容的作品。」── 倫敦國王學院講師 瓊.雷德蒙德(Joan Redmond),《歷史評論》
【來自其他英語系/半英語系國家的迴響】
「作者透過回溯有關文明的歷史,強調這種把原本分歧的社會所聯繫起來的「社會黏著劑」,從來沒有那麼重要或如此備受爭議……令人驚豔的研究。」──《華爾街日報》
「極有可讀性、極博學和極有歷史闡發性……湯瑪斯異常細緻地追溯了英語世界重視公共場所和家庭內得體行為心態的興起過程。」── 伊恩.唐納森(Ian Donaldson),《澳洲書評》
「問近代英格蘭人民對什麼是文明或什麼是『野蠻的』看法,就如同問他們社會如何運作以及該怎麼過生活這樣的基礎前提……這本旁徵博引、經過深思熟慮並充滿人性的作品,充分達到了這個企圖宏大的挑戰。」──《加拿大歷史期刊》
「透過同時檢驗狹義與廣義的『禮儀』與『文明』,作者試圖捕捉英國人對自身與其文明所感到的『特殊與優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The New Criterion(來自紐約的藝術與文學評論月刊)
「來自重要近代史歷史學者的研究,引人深思……非常推薦。」── Choice(「美國圖書館協會」旗下,「大學與研究型圖書館協會」出版單位)
【必讀原因】
文明要讓人卑躬屈膝?野蠻能否展現驕傲?
儘管現今跨國史和全球史的研究風靡一時,本書聚焦於近代早期英格蘭的做法,更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視角,即一個近代早期歐洲、獨一無二的例子:一個高度一體化的社會,人民講單一語言,被安排在具有等級性但相對流動的社會結構中,並且長期以來被強大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所統一。此外,那是一個經濟轉型、知識創新和文學成就非凡的時代。英國更在十八世紀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經濟體,並將其帝國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
用誰的文明說服誰?
因此,考察英格蘭人如何「追求文明」的歷史,在追溯狹義和廣義的「禮儀」和「文雅」時,釐清近代早期的英格蘭人為何認為自身生活方式最為特別和優越,也是讓我們反思這些概念的絕佳切入點。最後,作者更是探問:這些理念在現代社會還有何現實意義?若我們不「做一個『文明』人」,社會凝聚力和人類幸福是否可能實現。
文明或不文明,這才是問題!
本書作者基思.湯瑪斯爵士著有《宗教與魔法的衰退》(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等多部重要作品,在歷史學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學術地位。本書主要根據他在二〇〇三年耶路撒冷The Menahem Stern Jerusalem Lectures講座內容加以擴充,可以說是集其對近代早期英格蘭研究之大成。
關於文明的歷史研究不勝枚舉,但作者認為相關詞彙所連結的概念仍舊十分棘手與不穩定。即便帝國主義、去殖民主義、文化相對主義諸浪潮來來去去,但進一步探討「文明」概念的歷史、意義、實踐與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在今日仍然深具重要性。
作者在書中處理下列問題:
在近代早期英格蘭,「開化的」(to be civilized)意指為何?
英格蘭菁英認為自己更加優越文明,這樣的信念如何影響他們與其他較低階層的互動?以及與威爾斯、蘇格蘭與愛爾蘭的關係?
禮儀——有關人的身體舉止和社會行為的日常慣例,在近代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