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拾書所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252 元 原價 320
內容簡介:

《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辛辣解剖
仇女、魯蛇、敗犬、援交、恐同、家暴、戀童癖……
你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患了「厭女症」


為什麼年薪一千萬日幣的知名企業OL,夜夜用兩千日幣賤賣自己?
秋葉原無差別砍人男大開殺戒的原因,竟是交不到女友?
為什麼男人最怕淪為處男,又對同志有莫名的厭惡感?
為什麼男人既愛批評女人愚蠢、小心眼,卻又離不開女色?
高中女校內部有著怎樣的集團法則?所謂的「母女情結」和「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間竟然隱藏著嫉妒與復仇?

◆日本網友震撼分享:「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希望男性也能讀讀本書,看完後只要保有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
「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以為自己想太多,直到看了這本書……」
「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妳曾經想過:
女性比較不會開車、情緒化、缺乏邏輯思考
如果女性遭到性侵,她自己也有責任
家裡重男輕女,對女兒的要求卻高於兒子
男性對待女性的態度常取決於她的外表
女性的異性緣太好,很容易被同性排擠
女性都愛高富帥,害許多男性交不到女友
男性上酒店不算對妻子或女友的背叛
學歷、收入太高的女性很難找到結婚對象
沒有結婚的女人終究是「敗犬」

──所有的理所當然與難以啟齒的不快,都是「厭女症」作祟

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剖析日本社會「性」與「性別」相關議題,解讀恐同、援交、戀童、家暴、剩男、敗犬、春宮畫、皇室、家庭、企業與女校文化所產生的厭女情結,辛辣直接,一出版便獲各大媒體書評推薦,震驚日本社會,好評不斷。

◆名人推薦

「參差對照之下,尤其值得思索的是『君臣父子』格局的漢文化,無論在潛意識層次或在日常細節中,有沒有這類的……厭女症候?」──平路(作家)

「讀完《厭女》讓我自己好幾次憤怒且哀傷地重新省視這些在看似平等表象下的性別剝削,而憤怒之餘,我也才得到救助──因為終於知道長期以來我深深怪罪自己的那些東西,不全然是我的錯。」──李維菁(作家)

「不論是女人還是男人,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的厭女症,然後才得以走出陷阱,迎向一個開闊的未來。」──林芳玫(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性別研究學者)

「奇怪矛盾的社會心態,來自深層的文化建制,隱藏在大眾潛意識,不只是一句傳統父權就能帶過。如何不習慣這種習慣,就從閱讀上野千鶴子開始。」──胡晴舫(作家、文化評論家)

「這是一本大膽解剖男性心理真相的書,不但好看,更讓人不禁邊讀邊發出驚呼:『原來如此!』而對兩性關係有了一種全新的體認。」──郝譽翔(作家)

◆媒體推薦

《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文春》、《讀賣新聞》、《婦人公論》、《共同通信》、《SUNDAY每日》、《日經BP線上》、《Cyzo-Woman》、《週刊讀書人》、《松任谷由實Premiere對談》等媒體熱烈討論

「閱讀本書需要抱著一些覺悟。作者近乎粗暴地揭露至今仍潛藏在日本社會中的厭女情結。關於年輕世代的「草食男」等現象也有強而有力的論述。」──《朝日新聞》書評

「交往的時候,總會被男友要求有女人味;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日經BP線上》書評

◆讀者好評

AMAZON.JP讀者四顆星熱烈推薦!

「這本書所分析的現狀,恐怕不只男性,也有部分女性不能認同吧。因為厭女情結已經深入日本人的空氣和土壤,是宿疾一般的存在了。」

「在工作上與男性同事合不來的我,讀了這本書後彷彿得救了。至少我可以試著說服自己,所有的挫折並非因為我天生比別人差,而是來自社會對性別的不友善。」

「感謝上野老師寫出這本書。在日本,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想,會這麼難受,難道是因為我想太多嗎?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被上野老師向厭女文化投出的直球所拯救了。」

「一面感受著深入社會的厭女情結,鼓掌喝采的同時,心臟也被絞得疼痛不已。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女性就不用說了,我更希望男性也能讀讀這本書,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相當切身的問題。」

日本網友好評推薦

「分析很有趣,卻也很痛。一不小心,就被名為上野的剃刀刺傷了。然而,忍著傷口的疼痛讀到最後的話,會發現這並非傷人的鋒刃,而是微小的光芒。」

「希望男性也能讀讀這本書。雖然書中並未提供解決厭女情結的辦法,但看完之後,只要保有這樣的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

目錄

一、「好色男」的厭女症
何謂厭女症╱吉行淳之介與永井荷風╱逃離女人的男人
二、同性社交.恐同症.厭女症
男人的價值由什麼決定╱男性連結的成立條件╱男人會討論性嗎
三、性的雙重標準和女人的分裂統治──「聖女」和「妓女」的他者化
性別.人種.階級╱「聖女」和「妓女」的分裂統治╱性雙重標準的兩難
四、「剩男」的厭女症
「性弱者」論的陷阱╱性的自由市場╱秋葉原事件和「剩男」╱格差婚的結局╱「男性保護法」的反動╱「成為男人」的條件
五、兒童性侵犯的厭女症
「慾望問題」╱公領域的性與私領域的性╱兒童性侵犯╱厭女症與恐同症
六、皇室的厭女症
男嬰誕生╱皇室從何時開始出現厭女症╱記紀的神話邏輯學╱皇族與人權
七、春宮畫的厭女文化
暴力.權力.金力╱性愉悅的支配╱陽形中心論╱著手研究春畫╱陽具崇拜╱不需要男人的性愉悅
八、近代的厭女文化
「母親」的文化理想╱「窩囊的兒子」和「鬱悶的女兒」╱「自責的女兒」登場╱近代女人的厭女症╱自我厭惡的厭女症
九、母親和女兒的厭女症
負面教材的母親╱母親的代價╱母親會對女兒的幸福感到高興嗎╱母親的嫉妒╱母親和女兒的和解
十、「父親的女兒」的厭女症
做為家父長制代理人的母親╱「父親的女兒」╱做為「引誘者」的女兒
日本的「父親的女兒」╱向「父親」報仇╱既不是「父親的女兒」也不是「母親的女兒」
十一、女校文化和厭女症
男人的盲點╱女校價值的再發現╱女校的雙重標準╱「扮醜」的生存策略╱笑梗與老梗
十二、東電OL的厭女症(一)
媒體「發情」╱東電OL的內心陰暗面╱男人的解釋╱被兩種價值撕裂的女人
十三、東電OL的厭女症(二)
想要當妓女的女人╱女人對男人的定價╱「性的認同」的「動機語彙」
性交易的商業行為╱女人的存在價值╱女人的分裂.男人的悖論
十四、女人的厭女症╱厭女症的女人
兩種「特殊」策略╱林真理子的立場╱女人之間的競爭關係
扮裝的「女人」╱女人和女人的友情.女人和男人的友情
十五、權力的性愛化
夫妻關係的性愛化╱隱私權的建立╱性愉悅的權利與義務
施虐癖與被虐癖的發端╱性慾的去自然化╱生活習慣的內化
十六、厭女症能否克服?
厭女症的理論機制╱三角慾望╱同性社交.同性戀厭惡.厭女症╱性慾的近代╱克服厭女症╱男人的自我厭惡
參考文獻
後記



推薦序走出厭女症的輪迴林芳玫

上野千鶴子是日本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及婦女運動者,曾經數度來台,相信讀者對她並不陌生。這本《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文字流暢犀利,論證辛辣有勁,讀起來有淋漓盡至的暢快感。書中一方面提出許多西方理論大師──例如薩伊德的著作,另一方面又生動分析日本社會的厭女症,從家庭到王室,從學校到職場,沒有一個重要社會機制逃得過她犀利的解剖。

厭女不只是單純的討厭女人,而是男人在成為性主體的過程中,必須將女性客體化、他者化,以此來證成男性自身的存在價值與優越性。此處上野很有創意的挪用了薩伊德的《東方主義》一書及其核心概念。薩伊德指出西方不在乎真正的東方是什麼,只是主觀地投射出對東方的各種幻想,將其視為神祕、誘人、野蠻、黑暗、不理性。經由將東方他者化,西方得以確認自身的優越性:進步、理性、有邏輯、有能力。男女兩性關係也可以用東方主義來類比。男人藉由把女性客體化與低劣化,得以鞏固自身的主體性與優越性。男人對女人投射出許多幻想,有些女人瞭解這種遊戲方式而配合男人幻想,因此更讓男人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當然,也有許多女性不配合男人的幻想劇本;此時,男人便大嘆女人難以瞭解,彷彿她們是一種奇異的動物。

厭女症是普遍的社會、文化、心理機制。當女性受到男性歧視,女人會產生「當女人真倒楣」的想法,進而延伸為自我厭惡,也就是女性的厭女症。女性克服厭女症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認同男性社會的價值,讓男性認為她擁有男性的優點,視她為特例,不屬於低劣愚笨的女性。這種行為策略是女人與男人「分而治之」的機制共謀,藉由向男性靠攏交心,持續強化女性整體地位的低落。上野很誠實地指出,女權主義者自己都曾經是嚴重的厭女症患者,但是後來他們有反省與批判能力,觀察出父權社會布下的厭女症的天羅地網,進而思考解脫之道。曾經是厭女症的女權主義者因自己的性別而嫌惡自己,她們終於能與自己和解、與母親和解,恢復完整的人性。

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升、經濟獨立、社會風氣日趨開放,女人不再如以前那樣好控制。男人也逐漸發現這整套厭女機制對他們自身也未必討好。男人追逐權力、地位、金錢,女人只是用來證明他們在男性集團獲勝。男人長期以來與自己的身體、感情、性慾疏離,隨著婦運的腳步,少數男性開始發展「男性研究」,企圖瞭解男性在此性別二元分立的架構下,男人「是」什麼?男人「想要變成他認同的人」,以及「想要擁有女人來報償自己的成就」,這兩個面相都很清楚。但是男人「是」什麼呢?當社會結構改變,男人失去厭惡女性的特權,男人才發現自身的匱乏。

上野千鶴子所說的日本社會的厭女現象,在台灣也隨處可見各式案例。比起日本社會,台灣男女平等現象超過日本,女性地位也比日本來得優越。但是我們看到女性地位、自信心、獨立自主能力的提高,並未帶來真正的兩性平等。台灣男人和日本男人一樣,必須藉由「擁有女人」才能建立自我認同與成就感。當男人的特權逐漸消失,女人的自主意識提高,台灣男性頗有「宅男化」、「剩男化」的情形,沒有女人要理他們。這些自稱「魯蛇」的男性整日待在網路上,在虛擬世界飽覽暴露的女體、攻擊不婚、不選擇台灣男人而「哈」白人男性、及外表不符合男性對女體想像的女性。其他的選項還有,到夜店門口「撿屍」,把喝得爛醉的女生帶回去從事性行為。似乎只有在女性失去意識的情況下,男人才得以產生性行為。這和上野所說愛嫖妓的好色男很像,甚至更差。嫖妓至少還是得和妓女有最起碼的溝通,確認對方的意願與價碼。撿屍男完全不用說話,徹底將喝醉的女性物化與他者化,自己在不必溝通的情況下享受暫時的主導快感,更可以把責任推給女性「是她們自己不檢點,要在這裡喝醉,不能怪我」。

近年來台灣社會又經常發生「恐怖情人」事件。當女方提出分手,男方憤而行凶。記得我年輕時那個時代,男女分手以女生傷心居多,關於失戀的情歌一直是流行音樂的重要主題。現在的情人,只有「分手」,沒有往昔浪漫的「失戀文化」來抒發情緒。被女人甩掉的男人,其處境是整體自我的崩潰,只能訴諸暴力甚或殺人,才能確認自己所剩無幾的行動主體。

只要男人不願意與女人溝通、持續將女性做為客體化的他者來確認自己的主體性,男人扭曲的自我會對自己、對女性、對家人、對社會造成恐怖的禍害。當不婚女性興致勃勃地住在自己買的房子裡看書或做家事,或是與女性友人相約喝下午茶、逛街,一群憂鬱沮喪的「魯蛇」有政治人物與國家機器幫他們撐腰,高唱「女性不婚是國安問題」。依筆者淺見,女性不婚是現象,國安問題是性別邏輯的結果,而這套性別邏輯的原因,就是歧視女性、物化女性、卻又弔詭地必須擁有女人的厭女症。

男人如何與自己和解?這是本書作者在此書結尾時拋給男人的問題。上野沒有答案,她認為男人自己要去面對這個問題。這樣的結局,留下一大片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想像與摸索。不論是女人還是男人,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的厭女症,然後才得以走出陷阱,迎向一個開闊的未來。

文摘

性別.人種.階級

人們在不了解一個人,或是不願意再付出更多努力去了解一個人時,就會說出這樣的話:反正,我跟他是不一樣的人。

我在面對男人時,腦中也經常浮現這樣的念頭:這傢伙簡直不是人,要不然就是個跟我不一樣的人。
每當有人把我和「團塊世代」 混為一談時,我總會表示自己和「團塊男」、「團塊女」是「不一樣的人」。團塊世代的男女始終堅信這世上存在著浪漫的愛情,但卻有著同床異夢的結局。這群人在父系家族下成長,嚮往「戀愛結婚」,也確實履行了這個觀念。一九六○年代後半,他們大多以「戀愛」而不是「相親」的方式選擇自己的配偶。然而,如今有許多人在面對自己的另一半時,或許都會忍不住想著,眼前的外星人真的是我當初愛的那個人嗎?或許有很多妻子在看著坐在餐桌對面的丈夫時,她們的內心都感到無比的沮喪。

薩伊德在《東方主義》中指出,「我們」在面對無法理解的對象,例如外國人、陌生事物或異教徒時,通常會選擇以人種化或性別化的方式來加以排除(也可稱為「他者化」),而這兩種方式有著緊密的關聯性。換句話說,「東方」就是「女人」。這時,「東方」成了「異國」的代名詞,「東方主義」則是把不同社會他者化的手法。

薩伊德把東方主義簡明定義為「西方對於東方的認知」,也就是東方主義中的東方,只是西方的認知與期望的妄想代名詞。無論西方人再怎麼鑽研東方,也不可能了解真正的東方,因為東方主義裡的東方只是一種西方人的幻想。

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的女主角蝴蝶夫人,大概是最膾炙人口的「東方女性」代表。在東方主義的觀點下,蝴蝶夫人就是日本的象徵。依照現在的說法,蝴蝶夫人就是駐外武官的當地妻子。她的愛人在接到轉調命令後,理所當然地離開日本,而她只能無助地每天望著海幻想:「有一天,你一定會回來迎接我……」這種情節顯然不是蝴蝶夫人的幻想,而是創造出蝴蝶夫人的普契尼的幻想。

對「西方男人」來說,再沒有比這更美好的幻想;女人在這時成了無法理解的他者以及充滿誘惑的快樂泉源,卻又軟弱到無法對他們造成任何威脅;女人不僅扮演引誘者的角色主動獻身,而且在他們離開後還是無怨無悔地愛著他們。「西方男人」藉由這個故事滿足自己的自尊心、表達對「被自己拋棄的女人」的不捨,並且從女人的偉大愛情中獲得淨化。但世上真有這種事嗎?無論如何,在西方人的極度妄想下,他們從不曾想過這世上怎麼可能存在這種女人。由於東方主義就是為了方便統治集團忽視他者意見的手段,因此「日本女人是否真是如此」的聲音始終無法傳進他們的耳朵。
坦白說,我覺得東方主義是西方男人用來自慰的道具,因此我實在無法了解日本觀眾為何會對這種「自慰用的歌劇」拍手叫好。對我來說,觀看《蝴蝶夫人》只會讓我一肚子火,根本毫無樂趣可言。
人種和階級有關。

最近的人種研究普遍認同,人種和性別一樣都是歷史的創造物。現代人是人屬中唯一的物種,而任何人類的基因都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完全相同,因此刻意把「人種」分類只是為了從膚色上區別出不同的人類。性別則是藉由把女人以及無法變成男人的男人,驅逐到「非男人」以便於維持男人的界限。白人研究逐漸揭露,人種只是白種人為了區分「白人」與「非白人」,以及賦與「白人」統治劣等人種的資格而創造出來的分類方式。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人種」則是帝國主義為了統治世界而創造出來的概念。

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 堪稱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美國建國神話,而諾貝爾獎得主黑人作家童妮.摩里森在她的一部著作中指出,在確立哈克的「白人性」(whiteness)上,逃亡的黑人奴隸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這部描述一位男孩長大成男人的美國版成長小說,是一部「真正的美國人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