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光陰:給台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 | 拾書所
$ 640 元 原價 640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台灣新電影四十年之際,十四位作者,二十則給未來世代的觀影備忘錄。

台灣新電影——台灣電影史上眾聲喧嘩、光芒四射的時代。這場電影運動一般被認定始於一九八二年的《光陰的故事》,如今四十年過去了,多年來被視為過去式的「故事」仍繼續發揮影響力,而仿若停留在歷史性的「光陰」更超越時空限制,來到此時此刻,迎臨不遠未來。

本書錨定的時空以新電影為起始座標,透過二十篇專文共構另種時間軸,溯及五〇年代如《王哥柳哥遊台灣》,游移八〇年代的《風櫃來的人》與九〇年代的《超級大國民》,延伸至千禧年後的《停車》、《孤味》及《瀑布》等片。空間軸則橫跨台灣、香港、中國、東南亞、法國等地,藉由二十個全新的關鍵字拋開純粹致敬或緬懷的「新電影已死」,以「超越」新電影為核心概念,且增補過往論述中尚未完整的文化史、社會史、藝術跨界、國際連結面向,乃至缺席的歷史文本。

由十四位作者與四十載光影之間的跨世代對話,提出詮釋「光陰」的關鍵思索,辯證新電影在當代影史中的另類評論潛能,以此作為備忘,回應仍持續生成的「新電影精神」。


各界好評──

「這本書的二十個從前罕被論及的新電影面向及其延伸效應,我讀得津津有味,隨之翻騰起諸多塞在儲藏室角落的記憶細節」——鴻鴻(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這本專書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將學術研究的分析洞見,以評論的篇幅和更為可讀的文字加以呈現」——迷走(《新電影之死》共同編者)


「這本書有很強烈的自覺,並不是把台灣新電影當作憑悼的古蹟,對它的論述,與其說是『回到過去』,毋寧說更是『回到現在』,甚至『回到未來』」——張亦絢(作家、《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讓新電影的定義開放,使其重新成為思辨的材料,將它看成產生不同連結的接合處,或許這是四十年後重訪這段歷史,能夠重新於已經固化的歷史結構裡,找回一些紛擾、雜音與挑釁。」——張世倫(藝評人、影像史研究者)


本書特色──

★ 第一本改寫、補述與重寫台灣新電影的專書
★ 以紀念新電影四十年之名,行超越新電影之實的「跨世代」歷史書寫
★ 二十個關鍵字X新電影研究的新方向


專文推薦──

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 鴻鴻
《新電影之死》共同編者 迷走
作家、《FA電影欣賞》專欄作者 張亦絢
藝評人、影像史研究者 張世倫

跨世代推薦──

攝影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劉振祥
樂工 林強
紀錄片導演 蕭菊貞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王君琦
演員 莫子儀
馬來西亞電影人 張吉安
《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蘇致亨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