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山全集(十冊) | 拾書所

齊如山全集(十冊)

$ 27,000 元 原價 36,000
內容簡介
《齊如山全集》初版由「齊如山先生遺著編印委員會」出版,於1964年底刊行,1965年春發售問世,由重光文藝出版社代理發行。初版共印六百套,大約1973年年底,就全部賣完了。依照初版第一冊前面的總目錄來看,《全集》原本的規劃是八冊,但第八冊因為篇幅太大,又分為上下兩冊,所以實際發行時共有九大冊。
《全集》的篇幅,依據馬壽華先生的序文:「本集所收先生遺著,凡四十種,都五百餘萬言。」由於《全集》的編印工作在一年內完成,時間相當急迫,同時也是考慮到經費的問題,已出版成書的著作都盡量照舊版重印,必要時才重新排版,陳紀瀅先生在序文中說:「因此之故,版面既無法統一,頁次更須各維原狀;甚至於在技術上,沒有辦法加印一個總的頁數。」所以《全集》倒底有多少頁,一時也不容易說清楚。
聯經版《齊如山全集》是1979年12月出版的。首先,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翻閱,將篇幅將近一千頁的第七冊也分裝成兩冊,全套共十冊,採平背精裝印行,充分體現了《全集》應有的份量。其次,將〈國劇簡要圖案〉改為彩色印刷,並新收〈國劇臉譜圖解〉等少數原來未及收入的文章,讓《全集》更臻完備。第三,為《全集》的內文加上一個統一的流水頁碼,最後確定的頁數是6412頁。然後再根據新的頁碼編製各冊的詳細目錄,最後再將總目錄重新整編,並附上相應的頁數,以利讀者翻檢索閱。
聯經版問世後,幾年之間也是銷售一空,二十餘年來總是偶有讀者詢購此書,但囿於市場規模,始終無法再版應市。拜科技進步之賜,此次終能以隨需印刷的方式,回應讀者的需求。經電腦掃描,確認《全集》頁數是黑白6776頁,彩色54頁,另有5張拉頁。仍為精裝十大冊,但裝幀改為圓背,以利翻閱。由於原圖已不可求,只能就印刷本掃描,因此彩圖部分的效果,不免會有所減損,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希請讀者亮詧。

目次
第一冊
中國劇之組織………….……………...1
戲班…………………………………139
上下場………………………………291
國劇身段譜…………………………347
行頭盔頭……………………………563
臉譜…………………………………635
國劇臉譜圖解………………………751
國劇簡要圖案………………………777
第二冊
京劇之變遷………………………….809
梅蘭芳藝術一斑……………………..935
梅蘭芳游美記………………………1007
戲劇角色名詞考……………………1233
第三冊
國劇概論……………………………1301
國劇要略……………………………1419
國劇的原則…………………………1461
國劇漫談……………………………1477
國劇漫談二集………………………1653
國劇漫談三集………………………1863
談平劇………………………………1985
第四冊
清代皮簧名腳簡述………………….2017
談四腳……………………………….2175
戲界小掌故………………………….2313
同治後五十年間北平?演劇目…….2559
百舍齋存戲曲書目(小說勾陳附)…..2587
桂劇朝本節目……………………….2657
第五冊
五十年來的國劇…………………….2671
編劇回憶…………………………….2849
國舞漫談…………………………….2929
鼓詞小調…………………………….3091
附錄:國劇學會圖書館書目三卷….3177
第六冊
國劇藝術匯考…………………………3305
附錄:皮簧念字法……………………3887
第七冊
北平懷舊………………………………3919
北平小掌故……………………………3953
故都市樂圖考…………………………4023
齊如山隨筆……………………………4069
隨筆……………………………………4181
第八冊
中國饌饈譚……………………………4437
諺語錄…………………………………4485
中國風俗叢談…………………………4747
第九冊
中國的科名…………………………….4931
中國固有的化學工藝………………….5161
華北的農村…………………………….5241
第十冊
雜著…………………………………….5613
北平………………………………..…...5887
齊如山回憶錄………………………….5991
校勘小記……………………………….6403
編校後記……………………………….6405
跋……………………………………….6411

序文
「齊如山全集」聯經版序文 陳紀瀅

「齊如山全集」初版於民國五十三年底刊行,五十四年春發售問世,共九鉅冊,共印六百套。當時印書,因無的款,全憑編輯委員諸先生醵資擔任一部分,其餘由一兩位朋友,向印刷廠擔保,由售書款陸續扣還。約於民國五十六、七年才付清了印刷費。因當時物價便宜,每套僅售三二○元。我彷彿記得印刷費總共十萬餘元;換言之,每套成本約二百餘元。大約民國六十年左右,全集祇賸下五十套了。後經重光文藝出版社把一部分書,改為精裝本,每套售價八○○元。到六十二年底,連精裝本也沒有了。
因為想到當初自本集編印一至出版、保管、經售以及種種經過,不由得不想起編印委員會諸位委員先生們的辛勞擘劃。其中包括馬壽華、梁寒操、錢思亮、毛子水、臺靜農、孔德成、徐培根、陳樹人、王之珍、王壯為、胡伯翰、常文熙、侯銘恩、齊熨、趙永?、霍濟光、吳延環、徐芳、張大夏、黃媛珊及筆者等。因當時只想到如老去世已兩年,應該把他的遺著編印成集;可是一計算印刷費將近十萬元,在十四、五年前,這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誰也無力單獨負擔。大家既是如老好友,又非完全無名之士,自己拿出一部分錢來,再賖欠一部分,同時於出版後,並分別向親友推銷一部分,或者勉強可償付印刷費。當時只想能賣回成本來,即心滿意足了。
全集由重光文藝社的名義發行。最初印出來的書都存於和平東路齊府。後來一部分由常文熙先生招呼移存雙城街。又有一部分存於臨沂街趙永?女士處。最後的那五十部則存在新竹原在齊府傭工的關煥生君處。因六百套印書,每套九鉅冊,所需要的面積可觀也。任何住家,都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那麼多的書。
當時由如老同鄉李從吉先生(年已七十有餘,已於六十六年去世,享壽八十五歲。)照管售書事,甚麼地方要書即由他取送,津貼他極少的車資。然後將書款集中於正在交通銀行供職的侯銘恩(警齋)兄處由他集中保管。後來的五十部書,由重光藝文出版社,集中保管。黃媛珊女士在美國的售書款,也繳於侯先生。這樣下來,約於六十六年夏,除還清欠債外,尚餘約十二萬元。當時木老(馬壽華號木軒,人稱木老。)尚在世,我請示了他老,並且把本集編印的繼承權連同全集售書餘款,均移交如老長子齊熙(子熙)先生,以資結束初版印售事宜。
我之所以縷述這些瑣屑經過,無非說明印售全集之不易,並藉此感念當初所有幫助過這套書人士的至意。而如今編委會中馬壽華、梁寒操、胡伯翰、常文熙諸氏已先後作古;為售書忙碌多年的李從吉老先生也離開塵世。他曾在溽暑中,冒舟車之苦,運書送書。其餘諸氏由六十年代邁入八十年代,物換星移,變化亦多;回首前塵,不禁令人愴然!
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夏曆十一月初八日)是齊如老百年誕辰,適子熙兄久居異邦,由美返臺任職中船公司,他主動要為如老舉行一個紀念會,地點在國軍文藝中心藝術廳,除展覽「國劇圖譜」外,尚頒發獎學金,分別由大鵬、陸光、海光、明駝、復興劇校及中國文化學院戲劇系優秀學生受領,是為齊氏獎學金頒發之始。那天到的朝野人士甚多,允為盛會。六十八年六月一日,「齊如山先生學術基金保管委員會」正式成立,公推王叔銘上將為主任委員。委員中有張大夏、王之珍、齊熨、李崇道、張濟民、馬漢寶、賀寶善、齊炎、周泰魯、齊熙及筆者共十二人。子熙兄並捐出相對基金十二萬餘元,共為基金二十五萬元,訂本年如老冥誕之辰,頒發第五次獎學金。這個委員會能得王叔銘先生領導,深慶得人。因他不但與如老關係密切,而他二人因合作之久,才有今日臺灣軍中與社會戲劇之發達情況。因王將軍久居海外,全集編印工作未能參加,同人深感悵然。這次領導基金會一定可彌補前憾!
關於全集再版事,前數年曾有兩度接洽,當時均已答應,惜因條件稍差,故未成交。連年以來,因物價波動,一切成本提高,出版事業更難;幸由子熙兄浼托蔣院長復璁(慰堂)先生向聯經出版公司說項,才有這次發行機會,十分慶幸,也十分印得其所!因聯經公司是具有規模的出版機構,藉它的發行網,使這部蓋世名著,並遍傳播,豈祇如老的學術思想藉以發揚,也是復興中華文化聲中,出版的一股巨大而有衝擊性的力量!

民國六十八年六月八日於臺北內湖大湖街寓所


序                               齊熙
先父如山公,於民國五十一年三月十八日逝世,那時我正在西德,因工作關係,無法分身回國奔喪,不但懷有「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痛,而且引為終生憾事。先父從事國劇研究達五十年,著作數十種,達數百萬言,住北平時,每逢新著出版,皆寄我一冊,來臺後,在北平的著作,僅有我珍藏的一套了。當時治喪委員會因此決議:蒐集遺著出版「齊如山先生全集」,藉此發揚中華文化,啟迪後起之秀,使國粹永垂不朽。
五十二年三月十六日,紀念先父逝世週年前夕,承文藝界先進及友好,成立「齊如山先生遺著編印委員會」從事資料蒐集整理編印等工作,尤以紀瀅、大夏兩兄負責全盤編輯與安排,劉昭晴兄擔任初校,大夏兄擔任二校,紀瀅兄擔任三校最為辛勞,整整費了一年的時間,將先父數十種遺著,一一整理分類,補遺校訂,克服編排、印製及經費方面種種困難,至民國五十三年先父逝世二週年時全集出版,對諸位先生的高誼隆情,感激莫名,實難以文字表達於萬一。
茲今全集出版已十五年,據聞我國留學生及外國研究中國文學的學生,以研究此書而獲博士學位者達二十餘人,此足以顯示我中華文化精深與源遠流長。益感各位委員追懷故舊、發揚文化之盛德。
近年以來,全集發行罄盡,國內外甚多學人要求再版,經一再研議,咸認再版不易,承蒙蔣復璁先生再三勉勵,並由聯經出版公司協助再版印製,改為精裝,將部份黑白圖片(「國劇簡要圖案」部份)改為彩色,同時將臉譜及北平國劇學會藏書目錄增編補印,使全集之內容,更為完整充實。而「中國劇之組織」三、五、六、七、八等章文末原附圖片,與「國劇簡要圖案」複出,故刪去,特此說明。茲值倡導國劇革新之際,為期擴大實效,現已成立「齊如山先生學術基金保管委員會」,期使全集第一、二版售書版權所得,悉數作為國劇獎學金,藉以鼓勵青年從事國劇研究,使其繼續發揚光大,以期先父遺志倍見宏效,而盡為人子之孝忱。
今全集得以再版,有感蔣復璁先生熱心支持,紀瀅、大夏兩兄多方指導,黃錦鋐教授及趙耀兄費神校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委員會各位先生以及工作同仁協助再版,隆情感篆無既,在此謹致深切謝意。
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一日


跋                               張大夏
幾年以來,朋友們或直接,或間接向我打聽「齊如山先生全集到那裡去買?全集會不會再版?甚麼時候再版?」者,數以百計。現在,《齊如山全集》終於再版問世了。
研究國劇理論,此書——尤其是其中的《國劇藝術彙考》——而外,殆無更具體,更深入之著作。齊先生積數十年之廣泛詢問,切實研究,所得結論如——
「有聲皆歌。無動不舞。不許真物上臺。不許寫實。」
數語說來簡單,細按之,實足涵蓋一切,執此以求,國劇的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否則,即難得到合理的解答。
任何戲劇,都是表演故事的。故事之內容,不外劇中人的思想、語言、行為(或者說動作),國劇就是用歌舞演此三者,而歌舞絕非真實的語言動作,故云「不許寫實」——非不許寫實,實無法寫實也。
國劇的歌舞,不僅表演劇中人的思想、語言、動作,還用以顯示舞臺上的時間、空間——掄指而數,顯示「天到幾更時分」。「一翻兩翻」,即已轉移故事的現場。此皆最顯著的實例,故國劇舞臺,不需要燈光、布景。使用燈光、布景,適足以影響演員的演技,且無法安排。例如「三叉口」,如照寫實觀念,應將照明減低,則觀眾無法欣賞武生、武丑之「摸黑」。又如「捉放曹」,若使用布景,則呂伯奢一人在場,即需換三堂布景,故齊先生立論「不許真物上臺」也。其羼以寫實性之機關布景的連臺本戲,歷史非不悠久,流行非不普遍,然而只能別衍旁支,終不能取傳統國劇而代之者,實以此故。至於表演時所用之什物,皆屬「舞具」性質,也與真實物品不同,僅係略具形似而已。
齊先生生前及逝世以後,間亦有人表示「不佩服他」——只是「不佩服」罷了。但這些位先生們,不談國劇理論則已,或雖談而不中肯,亦不必置論。果其所言,尚屬正確者,無一能出齊先生之範圍——不佩服儘管不佩服,然不免拾人家的牙慧。益知齊先生的國劇學說,為不戡之論也。
茲因全集再版,謹綴數語於後。而集中魯魚亥豕,仍所不免,為弟子者,未能詳加校對,殊難自諒,為誌己過,特併書之。
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六月十二日於新店溪畔



【以下為1965年初版的序文及編校後記】

序一                             馬壽華
高陽齊如山先生,學博識廣,著作等身,世人稱之為名學者,為大文豪,為國劇宗師,誠當之而無愧。故於民國五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在大鵬劇場觀劇突因心臟病發不治逝世時,噩耗傳出,全國驚悼,蓋無不認係學術界乃至國家之一大損失也。嗣以追懷先生,咸謀將先生遺著出版,以資永念。於是有「齊如山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之組織,幾經集會商討,籌措基金,克服困難,卒底於成。茲值付梓之際,編輯委員會同仁囑序於余。竊思先生之治學也,不是僅向典籍中鑽求,而是兼從社會各方面察驗研究。如本集內載所著中國風俗叢談、中國之科名、中國之固有化學工藝、故都市樂圖考、華北農村、北平小掌故等,有關風俗制度學術掌故之作,皆係多年親身查訪察驗之心得結晶。又如所著中國劇之組織、國劇概論、國劇要略、五十年來的國劇等數十種有關國劇之作亦然。尤其歸道山前一月所完成之「國劇藝術彙考」一部鉅著,先生自序有云:「回想我問老腳的情形也相當難相當費力,問了四五十年,問過幾千人,方寫得這本書。」如斯治學之精神及毅力,真令人欽佩之至。「國劇藝術彙考」出版之初,先生惠贈一部,並囑評述,數度催詢,當擬就「國劇藝術彙考讀後感言」一文,摘錄於左:

如老這一本鉅著(國劇藝術彙考)共分十二章:一、前言;二、來源及變遷;三、上下場;四、動作;五、歌唱;六、行頭;七、臉譜;八、鬍鬚;九、切末;十、腳色名詞;十一、音樂;十二、舞臺,末附皮簧念字法。舉凡國劇藝術有關的事事物物,統同包括在內,並有條不紊的一一說明其所以然,且用犀利的語體文出之,夾敘夾議,隨處顯示他的真知灼見。像這樣內容豐富、分析詳明、系統清楚、理論精闢和正確的著述,在我國所有國劇書籍裡,真是絕無僅有。我熟讀之後,實在衷心欽佩之至。陳序(陳紀瀅先生序)謂:「稱這部書是空前的鉅著並不誇張。」允屬確論。
國劇的原理是什麼,過去有關國劇的言論記載,從未說出。如老窮數十年的工夫,得其真諦,而用四句話道破之,即:「有聲必歌」「無動不舞」「不許真器物上臺」「不許寫實」是也(見原書三-四頁)。仔細想想這四句話,真是不刊之論。所謂有聲必歌、無動不舞,就是說極簡單的聲音,極微小的動作,也得有歌舞義。例如發笑之聲,算是極簡單了;走路之動,算是極微小了;如老於情節不同之笑法,舉出二十七種(見原書一三七頁至一四二頁)。於步法不同之名稱,舉出五十三種(見原書八三頁至八四頁)。精細至此,令人歎服。然此數十種極簡單的笑聲,與此數十種極微小的走動,均須含有歌與舞的意味,方算合乎國劇的原理。於此可知國劇確具高度的藝術價值。至所謂不許真物器上臺,不許寫實,則正因有聲必歌、無動不舞之故。就聲言之,國劇最重話白,所謂千金話白四兩唱(見原書一二一頁)。若許寫實,一如平常說話,由何表達歌義?就動言之,國劇的一切動作,悉以空靈的表意演出,以保持其高度的藝術價值。例如上下馬的動作,只持一鞭,生旦淨丑各異,即各有其舞式(詳見原書八九頁及三四九頁)。名腳演來,均極美觀。若用真馬上臺,實際騎上,舞式無從表現,必致國劇高度藝術價值喪失殆盡。我們知道藝術是文化的重要部門,有其崇高的的學術地位。我們也知道凡就學術作有系統之理論而具獨到見解者,即是可貴的學說。今如老首揭出國劇的原理,依此原理闡明國劇高度的藝術價值,以及所有關於國劇藝術的理論,確立了國劇的學術地位,他對於國劇的這一貢獻大極了,而他的可貴之學說也完成了。張(張岳軍先生)序:「說宜乎繼往開來,足成一定之言者也。」實獲我心。
國劇既以歌舞為主,與禮樂重視歌舞之旨相合。我國自古以禮樂治國,則合乎禮樂的國劇,應該是值得提倡,期其發揚光大的。如老平生即以此為職志,這本鉅著,對於國劇將來的發揚光大,以裨於禮樂之教,而輔助治國之道,更增加了無比的力量。張曉峰先生在其序文內云:「深信先生之書一出,而樂教之昌明,民德之歸厚,胥於是有賴焉。」殆與我有同感。我讀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