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 | 拾書所

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

$ 474 元 原價 600
內容簡介

本書主旨在對於「漢人民眾宗教」的範圍、發展背景、內在運作方式、與變遷模式等進行深度理解,並提出相關分析框架。本書由四個當代宗教個案為基礎,試圖以此建構「漢人民眾宗教」的一般性理論:一、民間信仰在台灣全島化過程裡所產生的兼具個人靈修與集體朝聖雙重目的的會靈山運動;二、慈濟所代表的現代公眾性參與;三、佛教菁英在面對現代化潮流與殖民主義衝擊中所被引發出來的人間佛教論述與實踐;四、民間教派將傳統經典和神明啟示相調和而產生的新的文化本位性運動。討論中顯現,固定社會關係中的儀式與節慶,曾是傳統社會宗教權力展演的主要舞台,到了現代社會,則已是透過論述與認同機制,使文化權力的展演出現了新的形式。而就權力的生產而言,對比與傳統漢人社會的兩種權力生產模式「壟斷模式」和「後設再中心化模式」,現代社會則已顯現出一種新的「資本主義中的社群再建構模式」。

目次


第一章、導論
一、關於本書的書名
二、做為一種權力形式的宗教實踐
三、「意識型態╱規範性」權力的創造與施為:比較西方社會與漢人社會
四、討論兩個不同層次的「意識型態╱規範性」權力的生產
五、傳統社會村落裡的宗教實踐
六、「民眾宗教」:不限於地域性範圍的一個討論漢人宗教的概念範疇
七、社會變遷中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等面向上的變化:
1.規範性論述
2.認同歸屬
3.社會再生產
八、關於佛教與民間教派發展的歷史背景的補充:
1.佛教
2.民間教派
九、本章摘要與本書各章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民間信仰的當代適應與重整:會靈山現象的例子
一、前言:地域化、去地域化、再連結,與民間信仰變遷
二、會靈山現象:定義、形式、教義、與實踐
1.定義
2.形式
3.具體的表現形態
4.在善書文本中所顯現出來的有關教義
5.會靈的具體步驟
6.與會靈山活動密切相關的幾個宗教團體
7.一貫道
8.慈惠堂
9.私人宮壇的角色:並以屏東南州忠德堂為例說明會靈山與私人宮壇間的關係
三、會靈與傳統進香活動之間的差異
四、對於會靈山現象的一個社會學的分析:以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為焦點
五、公眾意識仍是個體性信仰背後最主要的元素:一個嘗試性的說法
1.會靈山中的公眾性的層面
2.漢人信仰中象徵性的理想公共空間的建構
六、討論與結論
1.民間信仰在傳統社會中的位置
2.去地域化對於民間信仰所帶來的衝擊:危機與轉機
3.系統的擴張還是生活世界的復興?
4.「去地域化」情境中「再連結」的性質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