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序………i
兩漢樂舞考………1
兩漢簡書史徵………57
魏晉文學思想述論………81
嵇阮論………93
論唐代士風與文學………105
中國文學由語文分離形成的兩大主流………119
記王荊公詩集李壁箋注的版本………139
從「杵歌」說到歌謠的起源………147
女真族統治下的漢語文學-諸宮調………157
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173
關於《西游記》江流僧本事………225
記孤本《解金貂》與《溫柔鄉》兩傳奇的內容及結構………229
智永禪師的書學及其對於後世的影響………245
鄭羲碑與鄭道昭諸刻石………275
書道由唐入宋的樞紐人物楊凝式………287
談寫經生………313
唐明皇青城山敕與南岳告文………317
南宋人體犧牲祭………325
南宋小報………339
冥婚………343
記四川江津縣地券………345
讀騷析疑………349
天問新箋………399
屈原《天問篇》體制別解………465
題顯堂所藏書畫錄………469
序
本集所收關於漢事者,有《兩漢樂舞考》與《兩漢簡書史征》。按漢代祭宗廟社稷之雅樂,實甚疏簡,雖有一二人能雅歌善舞容,而制度未備,然樂府中頗流行地方樂舞,乃至異域傳來者,今漢石刻往往見之。而今之民間戲劇,即源於漢樂府之“優戲”。若此類民間戲樂,往往亦見之漢樂府。至於《兩漢簡書史征》,原擬先將史料整理後,再參證以漢簡實物,惟因實物不易見,且以之供研究漢簡者參考。
關於文學者,有《魏晉文學思想述論》,而意有未盡,乃寫《嵇阮論》,兩篇可比照觀之。後人多喜魏晉人襟度,實因生值亂朝,不得已托跡老莊,故作放誕,有所逃避爾。《論唐代士風與文學》一文,以唐代文士多不重操行,始因承六朝宮體遺風,視文士為弄臣,繼則進士科取士,使文士奔競利祿,或以朋黨相傾軋。《中國文學由語文分離形成的兩大主流》一文,四十年前,時有青年詢及何以“五四”後,白話文興起古文竟一蹶不振,因以歷史觀念析論之。關於《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以千餘年來佛教小乘思想深入中土人心,時反映于文學作品中。本篇所考述者,為地獄、龍、劍使、托塔天王等,皆習見於小說中者。
書法為我國獨有之藝術,漢魏六朝碑銘皆不署寫者名氏,予以為此皆職業書家,雖非士大夫之流,自有其藝術價值,且影響於後世。《鄭羲碑與鄭道昭諸刻石》一文所討論者,即據此觀念。至於隋智永和尚與唐末之楊凝式,並為書學史上承先啟後之人物。智永承山陰一脈,以十年之功,寫真章《千字文》百本,流傳人間,示範之功,偉矣。楊凝式行草,變古法創新意,為北宋鉅子東坡、山谷導夫先路。
一九三六年予在廈門大學,見上海《申報》圖畫特刊有所謂“蕃女杵歌”照片,一時興會,寫《從“杵歌”說到歌謠的起源》投北大《歌謠週刊》。旋得馮、佟兩君為之補證,以知早在南宋“杵歌”已成為獨立樂隊矣。至於《南宋人體犧牲祭》者,為居蜀時涉獵《宋會要》發現在南宋時竟有此種野蠻風俗,且一時猖獗,分佈頗廣。不意昔年由圖片看到之杵歌舞,居然來到臺灣數數欣賞之。而殺人祭祀,臺灣山地人亦曾有此風俗,因有吳鳳故事之流傳。
《讀騷析疑》為在大學講授《楚辭》時,偶有所見得九十餘事,裒輯成帙。《天問新箋》曾印單行本,今並收入集中,以供讀《楚辭》者參考。
略述各篇作意如此,以當序言。
一九八九年四月臺靜農于臺北龍坡丈室
序………i
兩漢樂舞考………1
兩漢簡書史徵………57
魏晉文學思想述論………81
嵇阮論………93
論唐代士風與文學………105
中國文學由語文分離形成的兩大主流………119
記王荊公詩集李壁箋注的版本………139
從「杵歌」說到歌謠的起源………147
女真族統治下的漢語文學-諸宮調………157
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173
關於《西游記》江流僧本事………225
記孤本《解金貂》與《溫柔鄉》兩傳奇的內容及結構………229
智永禪師的書學及其對於後世的影響………245
鄭羲碑與鄭道昭諸刻石………275
書道由唐入宋的樞紐人物楊凝式………287
談寫經生………313
唐明皇青城山敕與南岳告文………317
南宋人體犧牲祭………325
南宋小報………339
冥婚………343
記四川江津縣地券………345
讀騷析疑………349
天問新箋………399
屈原《天問篇》體制別解………465
題顯堂所藏書畫錄………469
序
本集所收關於漢事者,有《兩漢樂舞考》與《兩漢簡書史征》。按漢代祭宗廟社稷之雅樂,實甚疏簡,雖有一二人能雅歌善舞容,而制度未備,然樂府中頗流行地方樂舞,乃至異域傳來者,今漢石刻往往見之。而今之民間戲劇,即源於漢樂府之“優戲”。若此類民間戲樂,往往亦見之漢樂府。至於《兩漢簡書史征》,原擬先將史料整理後,再參證以漢簡實物,惟因實物不易見,且以之供研究漢簡者參考。
關於文學者,有《魏晉文學思想述論》,而意有未盡,乃寫《嵇阮論》,兩篇可比照觀之。後人多喜魏晉人襟度,實因生值亂朝,不得已托跡老莊,故作放誕,有所逃避爾。《論唐代士風與文學》一文,以唐代文士多不重操行,始因承六朝宮體遺風,視文士為弄臣,繼則進士科取士,使文士奔競利祿,或以朋黨相傾軋。《中國文學由語文分離形成的兩大主流》一文,四十年前,時有青年詢及何以“五四”後,白話文興起古文竟一蹶不振,因以歷史觀念析論之。關於《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以千餘年來佛教小乘思想深入中土人心,時反映于文學作品中。本篇所考述者,為地獄、龍、劍使、托塔天王等,皆習見於小說中者。
書法為我國獨有之藝術,漢魏六朝碑銘皆不署寫者名氏,予以為此皆職業書家,雖非士大夫之流,自有其藝術價值,且影響於後世。《鄭羲碑與鄭道昭諸刻石》一文所討論者,即據此觀念。至於隋智永和尚與唐末之楊凝式,並為書學史上承先啟後之人物。智永承山陰一脈,以十年之功,寫真章《千字文》百本,流傳人間,示範之功,偉矣。楊凝式行草,變古法創新意,為北宋鉅子東坡、山谷導夫先路。
一九三六年予在廈門大學,見上海《申報》圖畫特刊有所謂“蕃女杵歌”照片,一時興會,寫《從“杵歌”說到歌謠的起源》投北大《歌謠週刊》。旋得馮、佟兩君為之補證,以知早在南宋“杵歌”已成為獨立樂隊矣。至於《南宋人體犧牲祭》者,為居蜀時涉獵《宋會要》發現在南宋時竟有此種野蠻風俗,且一時猖獗,分佈頗廣。不意昔年由圖片看到之杵歌舞,居然來到臺灣數數欣賞之。而殺人祭祀,臺灣山地人亦曾有此風俗,因有吳鳳故事之流傳。
《讀騷析疑》為在大學講授《楚辭》時,偶有所見得九十餘事,裒輯成帙。《天問新箋》曾印單行本,今並收入集中,以供讀《楚辭》者參考。
略述各篇作意如此,以當序言。
一九八九年四月臺靜農于臺北龍坡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