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器不僅是歷史久遠的器物材質,日常生活之中亦常見相關的應用表現,甚至在現代醫療儀器、生化科技、半導體工業及光電晶圓產業上,更發揮了重要的材料科學特性。另就玻璃工藝本身的表現特性來看,是脫胎於器物實用特性與藝術裝飾手法,漸次形成獨特的工藝創作類型。由於玻璃具有晶瑩別出的透明性,或是炫目多彩的光澤效果,是故難以被任何的質材藝品所能取代,其藝術價值更不亞於從陶瓷器所衍生的陶藝。
論及台灣玻璃工藝的起源與發展,除了原住民淵源久遠的傳統琉璃珠之外,其實和六○年代新竹高度化的玻璃產業密不可分。因為發展玻璃產業的條件,必須要有豐富的矽砂原料,以及生產加工時的便捷能源供應,新竹地區正好符合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八○年代台灣歷經世界性的能源危機,再加上現代多元化的材質轉變,玻璃製品的市場需求曾發生快速的萎縮,於是部分吹製或鑄造加工的玻璃匠師,轉而從事玻璃飾品或小藝品的製作事業,不意竟形成一股新興的地方文化產業。
真正提升台灣玻璃工藝創作的層面,並打開國際化的能見度者,當屬八○年代末期,將國外先進的脫蠟鑄造玻璃技術引入,其後歷經九○年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全國文藝季」的推波,辦理年度性「國際玻璃藝術節」的大型活動,因而吸引大批的年輕人投入,於是開啟台灣現代玻璃藝術的新境地。在歷經二十餘年後的新世紀來臨,當時的年輕世代大多已自立門戶,並成為當代玻璃藝術界的新秀,並期未來能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尖兵。
本書介紹的玻璃藝術家包括:許金烺、施秀菊、黃安福、李國陽、林啟燦、楊惠姍、張毅、王俠軍、毛?燦、陳瓊瑤、蘇建華、陳宗漢、梁志偉、王鈴蓁。
論及台灣玻璃工藝的起源與發展,除了原住民淵源久遠的傳統琉璃珠之外,其實和六○年代新竹高度化的玻璃產業密不可分。因為發展玻璃產業的條件,必須要有豐富的矽砂原料,以及生產加工時的便捷能源供應,新竹地區正好符合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八○年代台灣歷經世界性的能源危機,再加上現代多元化的材質轉變,玻璃製品的市場需求曾發生快速的萎縮,於是部分吹製或鑄造加工的玻璃匠師,轉而從事玻璃飾品或小藝品的製作事業,不意竟形成一股新興的地方文化產業。
真正提升台灣玻璃工藝創作的層面,並打開國際化的能見度者,當屬八○年代末期,將國外先進的脫蠟鑄造玻璃技術引入,其後歷經九○年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全國文藝季」的推波,辦理年度性「國際玻璃藝術節」的大型活動,因而吸引大批的年輕人投入,於是開啟台灣現代玻璃藝術的新境地。在歷經二十餘年後的新世紀來臨,當時的年輕世代大多已自立門戶,並成為當代玻璃藝術界的新秀,並期未來能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尖兵。
本書介紹的玻璃藝術家包括:許金烺、施秀菊、黃安福、李國陽、林啟燦、楊惠姍、張毅、王俠軍、毛?燦、陳瓊瑤、蘇建華、陳宗漢、梁志偉、王鈴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