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旅.手藝.奚淞(附DVD) | 拾書所

心旅.手藝.奚淞(附DVD)

$ 600 元 原價 600
  奚淞1947年出生於動盪的上海,隔年隨親人抵達臺灣,往後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早年醉心於存在主義思潮,與黃永松、姚孟嘉一起創辦UP畫會,摸索前衛藝術走向,並從事實驗電影,展現出跨域能力。1971年擔任《ECHO》雜誌特約採訪編輯,初次反思傳統與當代相互對話的議題,短篇小說〈封神榜裡的哪吒〉,在《現代文學》初露啼聲,獲得文壇的矚目。

  奚淞跨足文學創作,與白先勇、尉天驄等人相識,結為長年知交。1972年奚淞留學法國,進入巴黎美術學院學習版畫,留學巴黎三年。因父親驟然去世,返回臺灣擔任雜誌社的美術編輯,其後長年擔任《漢聲》雜誌的編輯,並寫作、企劃與出版許多神話、兒童繪本,以及具有人道主義關懷的版畫與散文等。

  奚淞在戲劇創作上也有獨特成就,他與雲門舞集合作,創作出《夸父追日》、《我的鄉愁,我的歌》等編劇與劇幕製作,也參與新象文教基金會舞臺劇《蝴蝶夢》、蘭陵劇坊《九歌》編劇等。

  奚淞事母至孝,自從母親生病與去世,他透過抄經與畫觀音像,來為母親祈福,往後更成為日常功課。從「三十三觀音畫像」開始,用節制而樸實的線條,創造出他心目中的觀音形象。此後他的創作逐漸與佛學研讀與理解、日常實踐開始產生關連,洞悉到世間萬物的微妙變化,如同空中妙有,空氣、光影的細微變化與自己心中跌宕起伏的情緒漸漸化為一體。他與摯友黃銘昌共同探訪印度,追跡、體驗釋迦摩尼佛一生事蹟,同時也透過原始佛教經典的閱讀,克制感官騷動,體察其本質,降伏自己的起心動念。這些心靈歷程,促使他創造出「光陰十帖」系列靜物油畫、「大樹之歌:佛傳系列油畫」。

  奚淞創造出臺灣美術發展上鮮有的人道主義作品,以繪畫及文學去展現對人類的愛。他的手藝人精神,統合了全能藝術的特質,展現心靈與手之間的實踐關係。奚淞將藝術的關懷,與宗教的終極之愛合而為一,藝術成為關懷自己與他人價值的工具,生命之愛則成為奚淞的存在根源。

本書特色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