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可說是臺灣最新中譯本。
◎臺灣佛教專家江燦騰教授強力推薦,並為此書寫序。
◎譯者文筆非常好,學術又很專業,非常有獨特性,針對一些宗教或哲學研究學者提供一個優良的參考資料。
◎聯合推薦
臺灣佛教專家╱江燦騰
政大哲研所所長╱林鎮國教授
本書目錄
緒言
第一篇 總敘
第一節 六派之前的思想史概觀
第二節 將六派視為一個群體之經過
第三節 六派主要的異同
第二篇 前彌曼差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彌曼差派之教理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出發點與量論
第三節 聲常住論
第四節 本派之業觀與神觀
第五節 本派之論究法,以及與正理派、勝論派的關係
第三編 數論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一部門 數論發展史之研究
第二章 僧佉耶頌之前的數論思想之開展
第一節 數論思想之起源,以及數論與原始佛教之關係
第二節 古奧義書中數論思想之開展
第三節 摩訶婆羅多中數論思想之發展
第四節 自在黑之前的傳統
第二部門 數論派教理組織之研究
數論派的教典及其註釋
第三章 數論派的形而上學
第一節 哲學研究之動機及其方法論
第二節 無神觀
第三節 數論二元論之特質
第四節 自性,附三德論
第五節 神我
第六節 兩元之交涉
第四章 現象論
第一節 現象生起之次第
第二節 世界觀
第三節 有情論
第五章 數論派之修行解脫觀
第四篇 瑜伽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一節 印度思想與瑜伽及其研究資料
第二節 瑜伽之定義與本質
第二章 瑜伽之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瑜伽思想之興起,以及瑜伽與僧佉耶之關係
第二節 奧義書中瑜伽思想之開展
第三節 摩訶婆羅多之瑜伽思想
第三章 鉢顛闍梨之瑜伽經(瑜伽派)
第一節 序說
第二節 瑜伽經之哲理
第三節 修行法
第四節 神通與解脫
第四章 餘論
第一節 瑜伽經以後之態勢
第二節 瑜伽之宗教意義
第五篇 勝論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勝論之教理(其一、分析性的觀察)
第一節 句義之意義
第二節 實句義
第三節 德句義
第四節 業句義
第五節 同句義、異句義與俱分句義
第六節 和合句義
第七節 有能、無能、無說等三句義
第三章 勝論之教理(其二,總合性的觀察)
第一節 因果觀,附因中無果論
第二節 不可見與神
第三節 世界之成立與破壞
第四節 有情論
第五節 實際的方面
第六篇 正理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教理之概說
第一節 出發點與十六句義之總說
第二節 人生觀
第三節 語言與思想之關係
第三章 論理
第一節 知識論
第二節 論式論
第三節 遍通
第四節 論議法之種類
第四章 誤謬論
第一節 因之誤謬
第二節 不正之駁論
第三節 關於議論之敗相
第五章 餘說,雜觀
第七篇 吠檀多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帕達拉亞那之吠檀多經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出發點與知源論
第三節 梵論
第四節 宇宙論
第五節 有情論
第六節 修行解脫論
第七節 批評以及本經與數論之思想
第三章 曼多佉耶頌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教理
第四章 商羯羅阿闍梨之吠檀多觀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區分上智下智之所以(無明論)
第三節 梵論
第四節 世界觀與有情論
第五節 修行解脫論
第六節 批評
第五章 羅摩笯闍之吠檀多觀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對商羯羅派的態度
第三節 羅摩笯闍之教理
第六章 薩達難陀之吠檀多精要
附錄 數論之三德論
一、數論派之三德及其意義
二、三德思想之起源與開展
三、三德的科學的意義
◎臺灣佛教專家江燦騰教授強力推薦,並為此書寫序。
◎譯者文筆非常好,學術又很專業,非常有獨特性,針對一些宗教或哲學研究學者提供一個優良的參考資料。
◎聯合推薦
臺灣佛教專家╱江燦騰
政大哲研所所長╱林鎮國教授
本書目錄
緒言
第一篇 總敘
第一節 六派之前的思想史概觀
第二節 將六派視為一個群體之經過
第三節 六派主要的異同
第二篇 前彌曼差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彌曼差派之教理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出發點與量論
第三節 聲常住論
第四節 本派之業觀與神觀
第五節 本派之論究法,以及與正理派、勝論派的關係
第三編 數論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一部門 數論發展史之研究
第二章 僧佉耶頌之前的數論思想之開展
第一節 數論思想之起源,以及數論與原始佛教之關係
第二節 古奧義書中數論思想之開展
第三節 摩訶婆羅多中數論思想之發展
第四節 自在黑之前的傳統
第二部門 數論派教理組織之研究
數論派的教典及其註釋
第三章 數論派的形而上學
第一節 哲學研究之動機及其方法論
第二節 無神觀
第三節 數論二元論之特質
第四節 自性,附三德論
第五節 神我
第六節 兩元之交涉
第四章 現象論
第一節 現象生起之次第
第二節 世界觀
第三節 有情論
第五章 數論派之修行解脫觀
第四篇 瑜伽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一節 印度思想與瑜伽及其研究資料
第二節 瑜伽之定義與本質
第二章 瑜伽之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 瑜伽思想之興起,以及瑜伽與僧佉耶之關係
第二節 奧義書中瑜伽思想之開展
第三節 摩訶婆羅多之瑜伽思想
第三章 鉢顛闍梨之瑜伽經(瑜伽派)
第一節 序說
第二節 瑜伽經之哲理
第三節 修行法
第四節 神通與解脫
第四章 餘論
第一節 瑜伽經以後之態勢
第二節 瑜伽之宗教意義
第五篇 勝論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勝論之教理(其一、分析性的觀察)
第一節 句義之意義
第二節 實句義
第三節 德句義
第四節 業句義
第五節 同句義、異句義與俱分句義
第六節 和合句義
第七節 有能、無能、無說等三句義
第三章 勝論之教理(其二,總合性的觀察)
第一節 因果觀,附因中無果論
第二節 不可見與神
第三節 世界之成立與破壞
第四節 有情論
第五節 實際的方面
第六篇 正理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教理之概說
第一節 出發點與十六句義之總說
第二節 人生觀
第三節 語言與思想之關係
第三章 論理
第一節 知識論
第二節 論式論
第三節 遍通
第四節 論議法之種類
第四章 誤謬論
第一節 因之誤謬
第二節 不正之駁論
第三節 關於議論之敗相
第五章 餘說,雜觀
第七篇 吠檀多派
第一章 總說
第二章 帕達拉亞那之吠檀多經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出發點與知源論
第三節 梵論
第四節 宇宙論
第五節 有情論
第六節 修行解脫論
第七節 批評以及本經與數論之思想
第三章 曼多佉耶頌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教理
第四章 商羯羅阿闍梨之吠檀多觀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區分上智下智之所以(無明論)
第三節 梵論
第四節 世界觀與有情論
第五節 修行解脫論
第六節 批評
第五章 羅摩笯闍之吠檀多觀
第一節 概觀
第二節 對商羯羅派的態度
第三節 羅摩笯闍之教理
第六章 薩達難陀之吠檀多精要
附錄 數論之三德論
一、數論派之三德及其意義
二、三德思想之起源與開展
三、三德的科學的意義